孩子常常是“小气鬼”

孩子常常是“小气鬼”

心理学家认为,两岁多的孩子常常是“小气鬼”,想从他们的手里要一点东西,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并发展,进入了第一反抗期。他们根本不会听父母的话,总是与父母对着干。在他的头脑中有了“我”“我的”这一类概念,父母越是让他把东西给别人,或别人越是要,孩子就是越不肯给,他似乎在证明自己的力量。

孩子到了3岁以后开始有了以玩具为媒介进行游戏的兴趣,他们开始有了借别人玩或把玩具借给别人的想法,因为他们喜欢和朋友一起共同游戏。这时父母要重视培养和教育,克服孩子的利己主义,培养孩子同情和关心别人的高尚情操。

妈妈发现,孩子娜娜不知道什么时候变得自私起来。小朋友找她借玩具,她摆摆小手说:“不借,借给你,我就没得玩了。”她手里拿着好吃的东西,爸爸妈妈开口向她要,她藏得紧紧的:“不给不给,给了我就没了。”

认识娜娜爸妈的人都说这对夫妻非常豪爽,尽管家里条件一般,但别人有困难,他们还是会热情帮忙。正因为这样,他们觉得欠孩子太多。每一次家里买好吃的,从来不舍不得自己吃,全部留给孩子。有一次家里做了孩子最喜欢吃的糖醋排骨,由于做得多,爸爸妈妈也没顾忌,当他们刚要伸筷子夹菜时,那碗排骨就被宝贝孩子拿到了自己面前:“这是我的,你们不能吃。”看到孩子竟这样自私,娜娜爸妈感到很难过。

近年来,孩子不尊重别人、不关心别人、任性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是由于孩子在家庭中受几代人的宠爱、保护的原因。每个人都关心孩子,于是便让孩子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至高无上的心理。现代社会,孩子已经不自觉地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时间长了,便形成了自私的性格。这就提醒父母,在把希望和爱倾注于孩子身上的同时,需要防止孩子滋长自私心理。

小贴士

1.不要一切都顺从孩子

孩子处于从本能走向自觉的阶段,是人的心理和性格萌芽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应为孩子创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这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和性格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有的父母因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发脾气,不论要求是否合理,一切都顺从孩子。孩子要吃什么,父母就做什么,孩子要什么,父母就买什么。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家中一切都必须以他的情绪变化和要求为中心,假如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这就是滋长孩子自私观念的温床。

2.引导孩子关心别人

父母自己先要是待人热情、关心别人、不自私的人,这样才能说服孩子不自私。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体贴、照顾,随时随地嘘寒问暖,从语言到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怀。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察言观色,看到别人感情变化,想到别人的心理和愿望,从而愿意做出让步,或者去帮助别人。比如,孩子在看电视,爷爷打盹了,妈妈不妨引导孩子“看看爷爷怎么了?爷爷是不是困了,他要睡觉了,怎么办呢?”让孩子意识到应关电视,让爷爷好好睡觉。

3.精神奖励

许多教育家研究证明:精神鼓励的作用要比物质奖励大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原因就是前者能避免一些物质奖励带来的弊病。父母对孩子能关心别人,有好东西让大家分享,或做出一定牺牲的举动,要给予肯定、赞许,但不要大惊小怪地予以奖赏。不恰当的物质奖励不利于培养他无私的品格,反而会导致孩子为了追求奖赏而去做事,一旦一次没有给奖,下次可能就不做了,这样,反而滋生了幼儿的利己主义。

4.让孩子懂得分享

父母在家庭中应制定规矩: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应该吃。即便是单独给孩子吃的东西,也要求他给大人吃一点。父母在这时可不要推辞或假装吃,否则,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只有他自己应该吃,给父母不过是装装样子,或好玩,一旦父母真的吃了,孩子则会大哭。如此一来,孩子暴露了他的自私心理,也暴露了家庭中不良习惯带来的影响。

5.让孩子明白要对亲人的爱有所回报

父母要让孩子感到自己生活在母爱、父爱或其他爱之中应对亲人有所“回报”。实际上,孩子会主动回报爱他们的人的,愿意送给他们好东西,愿意为他们做事。但是,父母却不珍惜孩子这份可贵的情感,出于好心,不忍要孩子的心爱之物,舍不得孩子去做事。时间长了,孩子这份可贵的情感被磨灭了,这时父母才感叹“孩子太自私”,为时已晚。

6.给孩子出“难题”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可以出难题,如“只有一个苹果,应该分给谁?”“水果有大有小,应该怎么分?”“其他小朋友要借用你心爱的东西,怎么办?”等等。父母在引导孩子解决这些难题的时候,不要以压制手段破坏他的情绪,使他产生对抗心理,也不要放任自流,随便他怎么样。而要顺其自然,孩子处理得好,父母应及时表扬、鼓励;若处理不当,父母应该指导,并且事后与他耐心地谈一谈:为什么不能这样而要那样,为什么这样做不对?让孩子知道尊老爱幼,懂得关心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