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道德的价值构成

二、政治道德的价值构成

当代中国政治道德价值由最高价值、核心价值和基本价值构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基本价值是支撑,核心价值是宗旨,最高价值是指引,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道德的价值体系。

(一)政治道德的最高价值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当代中国政治道德的最高价值。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个人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最终诉求。促进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增进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核心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标志。当代中国政治道德价值是在尊重历史和正视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地去解决阻碍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障碍,不断地去创造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本质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人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个性。于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活动和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生产力和各项社会活动中唯一能动的要素,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定性条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是解放和发展人民群众。在解决了社会基本制度和体制,即建立了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之后,关键就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就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政治发展的最终目的。中国古代追求社会大同的理想,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近代以来,中国人所奋斗的一切,最终目的就是要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受条件的限制,人只能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所允许的范围内发展自己,获得那个时代所允许的自由。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前进的过程。当代中国政治道德价值,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政治道德的核心价值

“为人民服务”中国革命时期形成的崇高政治道德价值追求。这句话原本是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的演讲。1944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新闻工作者时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此,“为人民服务”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题为《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在现时,为着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在将来,为着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在党的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写入了党章。而且其后“为人民服务”又写入宪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义务。1954年制定的《宪法》第18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人民服务”还被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为座右铭和行动口号加以使用。毛泽东之后的历届领导人也都坚持并不断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邓小平主张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来检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效果,并于1985年提出“领导就是服务”,从而把执政党的领导作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江泽民明确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胡锦涛强调,党员干部一定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和政府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当代中国政治道德的核心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德价值观要求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信念,其实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为人民服务”作为当代中国政治道德的核心价值,是党的根本宗旨,是政府的根本宗旨,也是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只要共产党存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不能改变。如果这个宗旨变了,就是对人民的脱离、对人民的背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脱离了人民群众,最终也将被人民所唾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对每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所谓最低要求,因为这是每个党员入党时的基本条件,也是每个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所谓最高要求,因为这是我们终身的奋斗目标,是一辈子也干不完的事情。

第二,“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根本宗旨。国家性质决定政府的性质。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都决定着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国政府的工作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所以政府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工作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为人民服务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下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

第三,“为人民服务”是公务员的根本宗旨。每个公务人员都应热爱人民,尊重人民,相信人民。要联系群众,关心百姓疾苦,为民办实事。要反对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监督。关心群众、平等待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风建设,其实质就是要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务。“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只有真正为人民服务,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纠正老爷作风、衙门习气,杜绝吃、拿、卡、要那一套,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才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三)政治道德的基本价值

自由、平等、人权和公正等价值是当代中国政治道德的基本价值。在现代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道德水平高低,主要是看这个国家的自由、平等、人权和公正等价值的实现程度。

增进自由。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是近代思想启蒙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虽然学界对自由的解释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但是,无论思想家们从何种角度出发,其对自由的论证意在说明:自由是一个人本质力量和自由个性发挥程度的主要标志。自由是人的潜在能力的外在化,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现实化,是人类发展的助动力,要求自由的欲望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普遍特性。许多启蒙思想家都认为,人天生是自由的,人道就在于捍卫自由。卢梭甚至强调:“取消了自己意志的自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性。”没有自由即没有人道,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干他所想干的事,但这是以他没有侵犯任何其他人所享有的相同的自由即可。汤因比甚至指出:“没有一种最低限度的自由,人就无法生存,这正如没有最低限度的安全、正义和食物,人便不能生存一样。”在现代社会,自由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自由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在一个人人受束缚的社会,人们的幸福追求无从谈起,人道也就不存在了。没有自由,民众就不会有追求幸福的动力和条件。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追求自由的历史。没有自由,人类就丧失了实现自我、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就会失去发展的原动力,整个世界将暗淡无光,停滞不前。

马克思高度重视自由价值,强调自由是现代国家存在的先决条件,“在自由的理论和特权的实际效力不发生任何矛盾,相反,特权的实际消灭、自由的工业和自由的贸易等与‘自由的理论’相适应的地方,在没有任何享有特权的封闭状态与公共状况相对立的地方,在批判所阐述的矛盾已被消除的地方——只有在这里,才存在着完备的现代国家。”

政治上的自由权利是民主政治的前提,是人参与政治活动的前置条件;经济上的自由权利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没有自由就没有竞争,市场就没有办法发挥决定性的资源配置作用;文化上的自由权利是精神文明的基石,没有自由,就没有争鸣,人的思想就将僵化,精神文明就难有高度。自由也可以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扩大社会的利益总量,为利益共享制作更大的“蛋糕”,从而可以帮助每个人分得更多的利益。个人实现自我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拥有选择的自由。实现自我需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发展意愿,个人对于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实现方式应有选择的自由。没有自由,人就失去了活力,就没有了实现自我的动力。

在现代社会,保障自由是国家的基本职责,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国家保障自由的基本方式是将自由确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历史一再证明,对公民自由权利最大的威胁是不受限制的权力,故自由的最大敌人不是公民,而是政府。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权利与权力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政府权力过大,公民权利就会受到限制。故应通过国家制度建设,划定合理的权力范围,规范的权力运行程序,在发挥权力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抑制权力对权利可能的侵害。有限政府原则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主要精神,限制政府权力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公民的权利,保障公民的自由,增进国家治理的德性。

促进平等。平等也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人的平等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希望得到尊重的欲望。人类社会早期,就存在着分配的平等和报复的平等的观念。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一开始就把平等的要求镶嵌于其中,要求“大家都得到同样的东西或同等的份额”。报复的平等则是强调“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以烙还烙,以伤还伤,以打还打”。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理论核心,就是要实现权利的平等,以平等实现个人的幸福。在当代社会,学界一般认为平等包括起点平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其中机会平等是关键。追求机会的平等,一方面能提高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能提升个体间的平等感,为结果相对平等的实现提供条件。促进机会的平等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机会平等强调人们在社会上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核心是平等参与、公平竞争,也即是罗尔斯强调的“所有职位对所有人开放”。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从生产关系的条件来看待平等观念,强调平等历来是具体的、相对的、阶级的和历史的,不存在抽象的永恒平等,平等的道德价值追求不是先念的,它的性质和内容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基础决定。在当前生产力条件下,只有机会平等、能帮助人公平竞争的平等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的进步,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的过程,是平等逐渐实现的过程。

政治上的平等权利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人与人不平等,就不可能开展民主对话和协商。经济上的平等权利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市场主体不平等,就难于做到等价交换,市场竞争就会不充分,各种“寻租”现象就会出现。文化上的平等权利是精神文明的基石,没有平等,话语权就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平等也是人最基本的利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要是不平衡,社会成员不能共享社会的发展成果,利益被少数人或少数集团所掌控,底层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就会受到威胁。没有平等,社会贫富差距就会不断扩大,社会冲突和矛盾也会越来越激烈,当这种矛盾达到临界点,也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秩序的崩溃。在现代社会,平等是最基本的善,不平等是很明显的恶。各国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其实质是要促进整个社会的利益共享,让弱者有所补偿、有所依靠,实现社会的平等。平等是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自我实现不应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专利,自我实现应是所有人的权利。这就是说国家和社会应平等地为每个人提供实现自我的机会。

保障平等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仅是追求自由的历史,也是追求平等的历史。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是没有人格的,奴隶仅是会说话的劳动工具,奴隶主与奴隶之间是没有平等可言的。在封建社会中,农民对地主仍然存在着一种人身依附关系,但农民与奴隶社会的奴隶相比,其人身权利相对更有保障。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人与人形式上是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努力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平等的形式性和虚伪性,力争提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实质的、真正的平等。人类社会平等的进步,实质是国家治理中追求平等的结果,其关键是国家治理过程中形成了保障平等的法律制度,确立了人的平等权利,构建了平等权利实现的保障体系。保障平等已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人们能够深刻认识到不平等是国家动荡不安的根源,就是要通过国家治理的各种手段,扼住由于市场竞争导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权益,促进公民之间的机会平等,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为此,习近平强调,党和政府“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保障人权。“所谓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而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人权即人的基本权利,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依托,失去这些依托,人和动物就没有本质的区别。人权的内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本质性。人权反映了人的本质性规定,是人类自身力量不断强大的产物,是人类自身不断进步的结果。原始社会人的力量在大千世界中非常弱小,与外部世界没有“平等对话”的能力,人类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强大力量。通过劳动工具的运用、语言的创造和理性的思维,在劳动生存的实践当中,人类逐步认识到自身与其他动物的区别,逐步发现和展现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人权正是这种本质力量不断张扬的结果。二是具有时代性。人权并非自古就有,原始社会并没有人权的观念。纵观人权的发展历史,人权也不是如资产阶级思想家所宣扬的是天赋的,恰恰相反,人权是人们反对神权,反对宗教控制,自身争取自由和解放,追求个人幸福的结果。人权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所以,人权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它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人权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人权产生之初偏重人的政治权利,这在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大革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可以得到证实。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强调人的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生态权利。社会主义的人权与资本主义人权又有着本质的区别,除重视个人的权利外,还强调集体的权利,更加重视人权的真正的实现。三是具有普遍性。在当代社会,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要讲人权。虽然每个国家有自己的特殊国情,人权的发展跟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水平、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人权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出民族性的一面,但当今时代公然否定人权的国家已很难在这个世界找到立足之地了。人权已成为全世界人们的共同追求,践踏人权将受到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唾弃。不讲人权,社会就没有进步,国家将没有尊严,人权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目标。四是具有指向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逐步得到实现,人权已涵盖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但是人权有其基本的价值指向,其核心内容是自由权和平等权,追求每个人自由且平等地生存和发展是人权的真谛。离开自由和平等,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都将无从实现。故此,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

在政治活动中,要以保障公民基本人权为目标或为其最低限度要求。人权即公民基本权利,它应是一国根据本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综合条件所给予本国人民的最基本的权利。人权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人的需求和幸福的综合反映,是人的主体资格的法律规定。否认人在社会中应当享有本属于他自己的权利,就是否认他的做人的资格,使人不成其为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不是为国家与法律而存在,而是国家与法律为人而存在。公民基本权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追求的提高而扩大。保障人权既是民主法治的要求,也是民主法治发展的目标。

保障人权是维护人的尊严的内在要求。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被尊重。当代中国政治道德不但要保障公民的生存权,更要让公民体面地劳动和生活,也就是要让每一个人活的有尊严。尊严用俗话说就是脸面,树要皮,人要脸,树无皮则死,人无脸也难活。只有保障人权,才能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头上压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长期受剥削、受压迫、受欺凌,无数底层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居无定所,又何来尊严可言?中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说到底就是要争取做人的尊严。当代中国的政治道德强调维护人的尊严,就是要在政治活动中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要尊重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就是要实现每个公民发展机会的平等。没有人的尊严,人民群众不能体面劳动和体面生活,当代中国的政治道德价值就会失去立足点。

促进公正。公正在汉语中的解释为“公平正直,没有偏私”。没有偏私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而言没有偏私,因而,公正是一种价值判断,内含有一定的价值标准。《荀子·正论》:“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公正则下易直矣。”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高义》:“其为人也,公直无私。”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若夫尧,眉八彩,九窍通洞,而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班固《白虎通》:“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在西方文化中,公正是传统“四主德”之一。柏拉图把公正置于智慧、勇敢和节制之上,这三者是灵魂不同部分的德性,而公正是它们的协调者。在它的协调下,灵魂实现了协合,城邦维持了秩序。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最完满的德性,不是德性的某部分,而是德性的整体。“公正自身是一种完满的德性,它不是笼统一般,而是相关他人的。正因为如此,在各种德性中,人们认为公正是最主要的,它比星辰更加光辉,正如谚语所说:公正集一切德性之大成。”

公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公正观。虽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公正,但公正并非是不可捉摸的。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公正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的:给每个人所应得。公正强调给每个人以其所应得,要求在每个人的付出与每个人所得之间保持一种比例上的恰当。亚里士多德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关于公正和不公正,我们应该探索它所涉及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为,公正为什么是中道,是在什么东西中间”。而“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道才是德性”。在伦理道德视野中,公正通常指人们按一定道德标准做所应当做的事,并得到相应的回报。也就是说,公正主要是一个关乎人们得失的问题,协调的是付出与回报的关系,核心是要追求一种比例上的恰当,即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付出自己应该付出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待公正观念,强调公正历来是具体的、相对的、阶级的和历史的,不存在抽象的永恒公正。公正的道德价值追求不是先念的,它的性质和内容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基础决定。公正是具体的,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内涵,不能简单地用抽象的观念来界定公正。公正是相对的,不同的地域、民族间由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差异而存在着不同的公正观。公正具有阶级性,每个阶级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思考公正问题,并提出对自己有利的公正主张。公正是一个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经济关系在价值观念领域的体现,公正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存在永恒的公正观念。

公正是政治道德的基本价值追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公正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公正强调正确处理得失,恰当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稳定。公正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励人们在公正的环境里实现人格品质的修炼和提升。公正有利于唤起人们的多维思维,激发人们的创造性,使人们的智慧源泉竞相涌动,推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永续发展。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和本质特征。追求社会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需要,是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前提。公正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公正,才能使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公正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首要价值,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凝聚力量的源泉。

政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不是根植于理论家的思维中,而是根源于反映不同利益表达的经济关系之中。不同的利益群体能否公正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观,是政治制度合理性的基础。合理性是政权进行稳定的善治的道义基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在当今世界,实行民主政治已是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公正是一个社会体制分配各种资源时的根本原则,是民主政治所追求的基本价值。在民主政治的价值构成体系中,公正具有综合性的特质,是民主政治的完备性价值,并构成民主政治的价值基础。平等、自由、秩序与安全等现实价值目标是社会公正发展的体现。公正要求考虑到有关各个方面的利益与要求,理想的实现公正的方式是找到一种使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充分表达的机制。在所有政治制度之中,民主是最有可能保证社会成员及各阶层获得公正待遇的。因为公正必须考虑到有关各个方面的利益与要求,而只有在民主体制下,人们的利益与要求才能够得到充分反映;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民主来实现对统治者的监督,使他们不至于偏离公正的轨道。追求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走民主法治之路,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根本保证。民主最基本的含义是“人民的统治”。在现实的政治活动中,赋予公民平等的选举权,做到选举的公正,是民主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赋予公民代表平等的表决权,公正地立法,是民主政治科学性的保障;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政府能公正地执法,是民主政治合理性的要求;建立公正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坚持司法公正,将矛盾冲突化解于体制内,是民主政治有序性的保障。没有公正的制度保障,将挫伤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造成民众的政治冷漠。民主政治没有以公正的社会为支撑,最后发展的结果不是专制就是多数人的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