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强调体质训练

戚继光强调体质训练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他出身将门,曾祖父曾经臂力过人,和猛虎战斗过;父景通,曾任都指挥使,武艺精熟。戚继光武举出身,17岁以世萌袭职登州卫指挥佥事,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公元1555年,戚继光调任浙江,任参将,抵御倭寇。此时,他见旧军素质不强,到义乌招募农民矿工,编练了一支“戚家军”作为抗倭主力。他练兵有方,士兵身体素质好,武艺高,先后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连战告捷,屡破倭寇,从而解除了东南倭患。

那是公元1567年,戚继光被调至北方,镇守北方要塞蓟州。他严格训练士卒,并制定了一套守边方略,并修筑和改建了部分长城。后又被调离蓟州,至广州任总兵,不久即遭排挤而解甲归乡。

戚继光治军30多年,他十分重视军事体育,善以武艺强兵,并总结了一套武艺训练的经验。他的军事体育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军事训练和武术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戚继光在武术训练方面的思想与明代名将俞大猷有许多共同之处,都十分主张武艺训练重实战,讲实效,反对“花法”“虚套”,提倡“对打”“对练”,反对脱离攻防的“单练”。尤其强调体质全面训练,主张“练心之力”“练手力”“练足力”“练身力”。

在此基础上,戚继光提出“因材授器”等原则。这种既强调体质“全面训练”,又主张“因材授器”,因人而异,把古代武艺训练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这是他对中国武术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

戚继光所说的“因材授器”,就是因其材力授习武艺。他主张让将士结成一个作战小组。这样就形成一个组织严密,长短兵器选用,刺卫结合的战斗小组。经过严格训练,战士各有专长,又能紧密配合,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了。

当每个人的训练项目确定之后,戚继光又对训练提出“从严从难,赏罚分明”的要求。他除了要求一般的身体训练外,还对各种军事武术训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比较检试。初试定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则。这样严格要求,又配以赏罚,其战士军事武艺日新月异。

戚继光不仅在武艺训练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大胆改进,为中国古代培养了一批武术人才,而且在武术研究上也卓有创见。他在《纪效新书》的“长兵短用篇”“比较武艺赏罚篇”和“拳经捷要篇”中,对中国武术提出了许多精辟论述,详细记述和分析了当时的武术状况,提出了枪、棍、拳、刀的各种诀要,对总结和发展古代武术做出了贡献。

“拳经捷要篇”记载有宋太祖32势长拳、6步拳、猴拳、囮拳、温家72行拳等。他提出练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的技术要则。

同时,戚继光根据当时流传的拳种,博采16家之长,编制了“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的32势。他认为“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

戚继光提出了“其拳也,为武艺之源”的论断,并大力提倡各种拳法“兼而习之”,以达到“上下周全”“首尾相应”的全面技能。他所有这些武术思想,对中国武术和军事体育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戚继光平生著述十分丰富,除了诗文集《止止堂集》之外,其他多数为兵书,其中以《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影响最大,一直被兵家奉为必读之书。他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