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三国时期著名学者。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陕西关中地区又连年大旱,粒米难收。天灾人祸给关中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出现了“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无法生存的老百姓,只好背井离乡,四处逃亡。

董遇兄弟俩也随着难民流亡,从陕西逃难出来,投奔一个姓段的朋友。

朋友住的城中山峦叠嶂,兄弟俩为了生存,每天上山打柴,忍饥挨饿,直到中午把柴卖掉,才换些粮食维持生活。

兄弟俩为人诚实肯干,每天砍柴卖柴,生活倒还过得去。董遇喜欢读书,砍柴时也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聚精会神地诵读。他的哥哥很不理解,说道:“又累又饿,读书能填饱肚子吗?不如好好歇歇,省点劲多砍一些柴吧!”

董遇浑然不觉,依然认真地读手中的书,晚上回家之后,他也常读书至深夜。阴雨天不能上山打柴,他更是手不释卷。如此日复一日,持之以恒,董遇的知识愈加丰富,《老子》、《左传》都很精通,还根据心得,写出了《朱墨别异》一书。

董遇取得一定成就之后,也渐渐有了名气,很多人来登门求教,他总是告诉来者:“用心读书吧!读上百遍再说。”来者听了如此回答,以为他不肯指教,难免失望。这时,董遇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无论什么书,读得多了,一边读一边揣摩,总会理解其中的含义,若这样还有不懂的地方,再求教于别人也不迟啊!”

很多求教者听了这番话,都认为很有道理,但却苦于自己没有太多时间读书。董遇听了,摇摇头,问道:“为什么不利用‘三余’时间呢?”

求教者不知“三余”为何意,董遇只好进一步解释道:“‘余’就是指空闲的时间。冬季冰天雪地,无法劳作,这是一年四季中的空闲;夜晚,更深人静之时,这是一天中的空闲;阴雨连绵的天气,不能上山砍柴,更是难得的空闲啊!这三种空余时间,就是‘三余’,好好利用起来,不就有读书的时间了吗?”

董遇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时代,生活窘迫,就是利用“三余”时间,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才获取了大量的知识,最终成为三国时的著名学者。

◆读书要认真,达到其义自现。置身学校,有的同学似乎没有“三余”时间。其实,在空闲时间挤一挤,读书的时间总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