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苦学成才
胡瑗,世居陕西定堡,人称“安定先生”,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为“宋初三先生”之一。
宋代人胡瑗,生于小官吏家庭,七岁便跟随父亲学写文章,十三岁便能读通《五经》。读书学习使他懂得了许多道理,并立志向古代圣人学者学习。
青年时代,他不顾家境艰难,毅然与几个好友一道上泰山读书。泰山环境幽雅、寂静,无疑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在这里他不分昼夜,翻遍了儒家经典,把经史百家读得滚瓜烂熟。在泰山读书,一坐就是十年,有时难免思念家乡和亲人,但他十分注意克制自己,每次收到家信,只要看到有“平安”二字,便把信丢入山涧,不再细读,怕的是因此而分散精力,受到干扰。这样刻苦坚持了十个春秋,胡瑗终于学成而归了。
为了从事自己热爱的教书事业,胡瑗不慕功名,潜心钻研。在苏州设馆授徒后,由于他学识渊博,诲人不倦,慕名而来者甚众。他以自己的言传身教,赢得了学子的爱戴和朝廷的重视,被召任太学学正。少数人对他这个没有功名的学正表示怀疑。一天,为了向人们证实自己的才学,胡瑗亲自登台讲授《易经》。他凭着自己对《易经》的理解和领会,娴熟地阐发了自己的解说。精彩、透彻、言简意赅地讲解,使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倾倒、钦佩。
作为教育家,胡瑗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音乐、绘画、礼仪,都是他授课的内容。他要求学生们随时接受各个方面的教育和熏陶。由于他教育有方,学生们修养好,所以,无论在何地的太学生,都受到刮目相看的礼遇。一时间太学生的名声大噪。
胡瑗几十年如一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太学的七年时间里,他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当他因病返归故里时,送别的学子竟长达百里。由此可见,人们对这位毕生与书卷为伴的教育家的崇敬。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