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一切都可以看开的时候,往往也是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苏轼对人生的理解,也是他豁达心态的体现。淡然的襟怀成了苏轼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也正是这份“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让他找到了热爱生命的理由。
三月初七,草长莺飞,正是阳春好时节。南方的春雨猝不及防地落下了,像是从潮湿的空气中拧出来的。雨穿过密密的树叶,打在林间沙沙作响。行人匆匆忙忙地走着,唯有苏轼在雨中留下落寞的背影。
年少时,初出茅庐的苏轼满腔豪情,宋仁宗抛弃世俗之见,以才论人,不问出处,不论年龄重用他,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盛世的希望。曾经,这位仁慈的皇帝拉着苏氏兄弟的手欣喜地赞道:“为子孙得两宰相。”为了这句话,他心甘情愿用半生去报偿这份“君恩”。从仁宗到英宗再到神宗,他历经三朝,这二十年的岁月,细细品来,五味俱全,有顺风顺水,也有风波浪起。那些年少轻狂,意气风发,是心怀天下的志向,是不畏强权的诤言;那些起起落落,悲悲喜喜,是权力顶峰的风光,是“乌台诗案”的落魄。而当人到暮年时,他却在春种秋收的岁月中享受田园生活的清贫与恬淡。时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有时候,他想责怪它的残忍,责怪它在不知不觉中带走了属于他的记忆与豪情,让那些无知无畏一去不返;有时候,他又感谢它的仁慈,感谢它在光阴流转中证实了人生的价值与信仰,让那些梦想信念终成永远。
或许,也曾唏嘘岁月无常,想留的未必留得住,未曾等待的却总是恍然间不期而至;或许,也曾感念过往匆匆,人生路上风景变幻。但繁华落尽之时,赤子之心却从未背弃。想到此时,苏轼不觉淡淡微笑起来。天不知何时悄然放晴,山头的斜阳,冲淡了被雨水打湿的寒意。
人生如梦,回首来时的路,什么风雨,什么晴空,于苏轼似乎都已虚无缥缈,只剩下迎面的夕阳斜照,映在他的竹杖芒鞋上,吟啸闲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静夜感悟】
人总在不断追求自己渴望的东西,于是不断拼搏,以换取更多的物质、更高的地位。但是,人生需求的愈多,生命的负担便愈沉重。总要等到真正失去一些东西或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时,才会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多。人生道路的坎坷乃是一种必然,唯有以一颗平静的心对待,才能达到“得而不喜、失而不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