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南怀瑾先生说:顺其自然活着最好。金刚经没有一句谈到空,他只拿虚空来做比方,大家认为金刚经讲空法是一个错误。金刚经只告诉你无所住!无所住并不是空啊!无所住,如行云流水,你看那个流水在流,永远不停留的过去了,但是又有来的,而一切是无所住,并没有叫你空啊!
道家主张“自然无为”,儒家主张“存天理,减人欲”,要安分守己,佛家主张成事“随缘”而不强求,说法不同但思想归一,都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思考如何安顿自己这颗心,如何减少人生的苦痛,活出轻松和快乐。
毕竟,人活着要有追求,要做些事情,因此,不可能摆脱人与事的羁绊,做到完全的自然无为,断绝欲望,不做主动,任由自然。但所有这些理念,无论是佛是道,他们也都是人创造的;无论在家离俗,都要做人做事,活出人生,所以,佛道之法,对于常人来说,当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做不到完全,那些出家的专事修持的人,也难有做到完全的,所以,在家离家一个样儿,都需要修心养性,并无本质的区别。修养,是一个人必需的功课,否则,人身处竞争纷扰的社会,就会人为物役,容易迷失自己,成功与快乐都将变得格外困难。
我们要有追求,要做一些事情,而且想做出个样子来,给自己看,也给更多人看;为了实现自己,也为了造福更多的人。人生本来就应当这样,尊重天性,不压抑自我追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想要做的人。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生命虽限,但精神可长存,所以追求生命的超越时空和现实的不朽意义,为此认真做人做事,尽心竭力而为,以做到释放自己,也能光照别人,完成此生的自付使命,这样,才算不枉此生,尽量做到人生少悔憾。每一个不想苟且而活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由于有这个追求,就有此动力,如果有坚信,那么就自然会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成功。然而,就像事物都有正反面一样,任何好事,也会有负面。这样奋力拼搏的结果,能达到成功当然是最好不过,问题是,很多人也这样努力了,奋斗了,但结果并没如愿达到成功,历尽沧桑,为了心中一个久已存在的梦想,但最终却没能实现愿望。此时不能不悲从中起。然而,这就是人生,成功的、幸运的总是少数。这就是告诉你:有时努力也不能成功,成事在天。人很渺小,生命有限,能力有局限,侥幸不得,运气不常,而往往是失败多,成功少。对此必须正视。学会努力积极,但不强求,尽心力足矣,以追求的过程为乐,学会享受过程,不存过高期望,学会顺其自然,万事随缘,学会放下与舍得,放下不必要的执着,让生命在积极而达观的自然状态下前行,追求过程中的品质和格调,让心保持一份物外的超脱,这样就自然少些痛苦,多些快乐。
所以,对于降临到生命中的一切事情,都要坦然接受,把它作为生命中躲不过的一个必然考验,乐观而勇敢地接受,积极应对,尽力而为,能成则成,不成就放下。所谓“拿得起,放得下”,就是要有这样的胆魄和气量。
人生的结果,其实不必多问,结果都一样。应当认真的是这个过程,所以,对于成功也不必太认真,生命享受的正是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努力完成了自己,尽量活出自己认定的意义,感觉到了有所得,有快乐,那么,你就完成了此生的使命,虽不能名留青史,但同样超越了自己的物质生命,同样会因了你的尽心尽力,给你影响范围之内的人和环境留下不灭的记忆。那么,你的人生就没有遗憾,就是足以让人宽慰的人生意义了。
所以,活在当下,珍惜眼前,感恩地生活,活出当下生活的品质来,比什么都重要。的确,过去不可追,未来不可测,能把握的,只有今天;别人不能依靠,也不能改变,能够把握的唯有自己,所以,让生命活在今天,让生命由自己主宰,不断提高完善修养自己,这样,就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为了让今天走得更好,最好放下昨天留下来的不必要的没意义的包袱,过去的已然过去,所以不必加快,也不必写日记,浪费精力和时间,更会徒增烦恼,何必呢?如果说为了在加快和思考中反省自己,激励今天,那其实也没多大必要。因为如果是真痛苦,或是真快乐,自然会留在心间,它对自己的或好或坏的影响在当时就已经产生,已经沉淀到自己的内心了,根本不必刻意回忆,所以不如放下,过去的已然过去,何必留恋?何必自伤?不如关注当下,脚踏实地,努力活好今天,这才最现实。而且让生命在自然而然中积极地前行,会更加轻松快乐,走得更好。所以南先生说:“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就是说学会达观处理,学会顺其自然,安分守己,乐天知命,以保无忧。这不是消极,而是对人生深刻认识后的智慧处理态度。
放下,不是要你不长脑子,不去思考,只去贸然行动,也不是要你把万事都归为空,放下一切,虚空前行,而只是告诉你学会智慧地生活。
《庄子·则阳》中说:冉相氏体察了道的精髓,因而能听任外物自然发展,天天随外物而变化。而其凝寂虚空的心境却一点也不会改变,何尝舍弃过大道的精髓!
圣人心目中从不曾有过天,从不曾有过人,从不曾有过开始,从不曾有过外物,跟随世道一块儿发展变化而变化,与外物的契合融洽。商汤启用尹恒做他的师傅,但他从师从不拘泥于所学,能够随顺而成,为此而察其名迹;对待这样的名迹又无心寻其常法,因而君臣、师徒能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仲尼最后弃绝了谋虑,因此对自然才有所辅助。所以,容成氏说:“摒除了日,就不会累积成年,忘掉了自己就能忘掉周围的事物。”这就是智慧高超的自然之道,难道不能给庸碌中的我们一些启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