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真实记录与故事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1856年(清咸丰六年)10月至1860年(咸丰十年)10月,中国军民抗击英法联军侵华的战争。因战争性质与鸦片战争基本相同,故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海外市场的扩张日益加剧。英国要求清政府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得到法、美等国的支持,但遭到清政府拒绝。于是,英、法两国不惜诉诸武力,以迫使清政府同意“修约”。时清政府正忙于在长江中下游与太平军作战,对外采取避战方针。此次战争前后延续四年,主要战场在广州、天津大沽和京师(今北京)外围。

1856年10月23日,英国以清军到持有过期港英执照的中国船“亚罗”号上搜捕海盗为借口,派舰船十余艘闯入虎门,攻陷广州城外数座沿江炮台,炮轰广州城,挑起战端。11月12、13日,英军又攻占横档岛和武山上的数座炮台,控制了虎门至广州一线。但以武力胁迫两广总督叶名琛谈判的企图未得逞,加之兵力不足,屡遭袭扰,乃于1857年1月撤出虎门外。

1857年夏,法国以潜入广西进行非法活动的天主教神甫马赖被判死刑为借口,出兵中国。10月,英、法组成联军,共有舰船61艘,总兵力1.1万余人。12月15日,兵临广州城下。叶名琛仍未切实备战。28日,英法联军陆战队4,000余人分路进攻广州城。30日,广东巡抚柏贵和广州将军穆克德纳树白旗投降。次年1月5日,叶名琛被俘。

随后英法联军联樯北上,于1858年4月20日抵天津大沽口外。清政府坚持谈判要在广东进行。5月20日,联军攻占大沽炮台。26日溯海河驶抵天津城下。6月下旬,英、法、俄、美四国迫使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

签约后,英法联军南撤,拟来年进京换约。咸丰帝以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加强津沽一带防务。1859年6月17日,英法联军舰船22艘自上海再次北上,25日,闯入大沽。僧格林沁率部迎击,击沉联军炮艇4艘、毙伤敌448人。

遭此惨败,英法决意报复。1860年7月27日,英法联军100余艘舰船载1.8万余地面部队集结于大沽口外。8月上旬,乘虚在大沽北面的北塘登陆,随即攻占新河、塘沽,21日,攻占大沽北炮台。僧格林沁率南岸守军撤向天津,旋退往北京。24日,联军不战而据天津。

僧格林沁指挥3万余人在通州张家湾、八里桥一带布防,9月18日至21日与联军展开野战,遭英法联军枪炮火力大量杀伤,陆续败退。

9月22日,咸丰帝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10月13日,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外城。先后在圆明园等处大肆抢掠焚烧。随后,英、法、俄分别与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再遭重大损失。11月,英法侵略军撤出京津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