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西征(185年6月~1856年4月)》真实记录与故事

太平军西征(185年6月~1856年4月)

1853年(清咸丰三年)6月至1856年(咸丰六年)4月,太平军为夺取皖赣,进图鄂湘,控制安庆、九江、武昌等军事要地,以屏蔽天京而进行的战略作战。

1853年6月3日,太平天国派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等率战船千余艘、兵二三万人,自天京溯江而上,6月10日占领安庆。赖汉英率万余人继续西进,围攻南昌不下,9月24日,退回湖口,国宗石祥祯旋西取湖北,检点曾天养转攻合肥。10月20日,石祥祯部主力占领汉口、汉阳,时翼王石达开到安庆主持西征战事,命石祥祯退回黄州(今湖北黄冈),留一部驻守,主力增援皖北。1854年1月15日,太平军攻占合肥,新任安徽巡抚江忠源投水死。随即,国宗韦俊部再度入鄂,会同石祥祯部于2月12日攻克黄州堵城的湖广总督吴文镕大营,毙吴文镕。16日三克汉口、汉阳,进围武昌,同时分兵北攻南进。

曾天养率北路军连下孝感、云梦、德安(今湖北安陆)、随州、安陆(今湖北钟祥)、宜昌等地,后攻荆州受阻,折入湖南。石祥祯率南路军先后攻占岳州(今湖南岳阳)、湘阴、靖港,3月11日占宁乡,遭曾国藩的湘军阻截,退回湖北。在与春官副丞相林绍璋部汇合后,再度入湘,4月7日再占岳州、靖港,石祥祯留驻,林绍璋率主力继续南进,24日占湘潭,对长沙形成夹击之势。曾国藩派湘军水陆围攻湘潭,林绍璋大败,5月1日退出湘潭,与北路曾天养部会合后,退守岳州。韦俊部于6月26日第二次占领武昌。

7月上旬,湘军2万余众北上攻岳州。双方在岳州及以北城陵矶一带展开争夺,曾天养阵亡,太平军于8月25日退守武昌。湘军乘势跟进,10月14日攻占武昌,旋水陆夹江而下,突破太平军田家镇、半壁山防线,于1855年初进逼九江。

为扭转战局,石达开与冬官正丞相罗大纲率部增援,分驻湖口、梅家洲。1855年1至2月,将湘军水师肢解为内湖、外江两部分,并重创外江水师,取得湖口大捷,随即转入反攻。燕王秦日纲从安徽太湖、宿松一带回师湖北,于2月23日第四次占领汉口、汉阳。韦俊率部渡江迂回,于4月3日第三次占领武昌,湖北巡抚陶恩培投江而死。

为挽回败局,清朝廷调兵谴将,围攻武昌。石达开自安庆率军增援湖北,11月4日于崇阳大败自赣援鄂的湘军道员罗泽南部。遂乘江西空虚之际,深入其腹地,至1856年4月,相继攻占8府40余县,不仅解了九江之围,缓和了武昌之困,而且使南昌曾国藩老巢指日可下。正当曾国藩呼救无从之际,东王杨秀清调石达开回援天京,太平军在江西的攻势遂停止。

西征作战,太平军攻取了安徽、江西和湖北的一些战略要地,有效地屏蔽了天京,但未给湘军以致命打击,军事上潜伏着巨大隐患。

太平军“冲锋伍卒”号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