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五次北征沙漠之战(1410~144年)》真实记录与故事

明成祖五次北征沙漠之战(1410~144年)

明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至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鞑靼、瓦剌等部的战争。

15世纪初,大漠以北的鞑靼、瓦剌等部,时扰明朝北边。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决意亲征。二月统兵50万由京师(今北京)出发,经居庸关、宣府(今河北宣化)、兴和(今河北张北),途中询知鞑靼内部分裂,本雅失里率军西遁兀古儿扎河(今乌勒吉河),成祖亲率将士西追本雅失里,五月十三日至斡难河(今石勒喀河),成祖登山布阵,督先锋迎战。本雅失里战败,弃辎重,仅以7骑渡河西逃。

鞑靼既衰,瓦剌势强。十一年(1413年)瓦剌军东进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扬言进讨鞑靼阿鲁台部,势将南扰明边。十二年二月,明成祖再统大军50万携皇长孙瞻基北征。六月七日至忽兰忽失温,瓦剌部酋马哈木等3万众分路迎战。成祖命柳升发神机弩,自率铁骑冲杀。瓦剌败退。

瓦剌势衰,鞑靼又强。拘明使臣,袭扰北边。十九年(1421年)阿鲁台南扰兴和。二十年三月,成祖第三次北征,经独石、开平、应昌(今内蒙古达莱诺尔西南岸),七月至杀胡原(今内蒙古呼伦湖附近)。阿鲁台闻讯,尽弃辎重北遁。

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明成祖闻阿鲁台再次南侵,决定第四次北征。九月十日师抵万全西阳河(今永定河支流洋河),知鞑靼为瓦剌所败,部众星散,遂驻师不前。冬十月前锋陈懋进至宿嵬山口,得来降鞑靼王子也先土千以归,封之为忠勇王,赐名金忠,遂班师回朝。

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鞑靼阿鲁台又犯大同、开平等边。四月三日,成祖第五次北征,以忠勇王金忠为先锋。二十五日至隰宁(今河北沽源南),获阿鲁台北遁答兰纳木儿河消息,命诸将急追不见敌踪。七月十八日,成祖归途中病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东北)。

明成祖五次北征,鞑靼、瓦剌等部连受重创,势力大衰,先后遣使入贡,北边稍安宁。明朝也因多次北征而精疲力竭,无力再从事大规模的远征。

中国古代火药

中国古代用硝石、硫磺和木炭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点火后能速燃或爆炸。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掌握的第一种爆炸物,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火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秦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对硝石和硫磺的的性质已有初步认识。东晋炼丹家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仙药》中有用硝石、玄胴肠和松脂炼雄黄的试验记载。实验证明:当硝石量大时,猛火加热可发生爆燃。在《太上圣祖金丹秘诀》、《真元妙道要略》等炼丹书中,均有对丹方燃烧爆炸情况的记载。炼丹家们通过长期实践,发现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混合物的爆炸性能,最迟在唐元和三年(808年),原始火药在中国诞生。

从认识硝、硫性质,到将火药应用于军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北宋时期,火药始见于战场,《武经总要》记载了当时火器使用的火药配方。这时的火药硝含量低,通常只能速燃,多用于纵火,是近代火药的雏形。至南宋时期,火药性能不断提高。用于装填“震天雷”的火药,能将生铁外壳炸成碎片,击穿铁甲,具有实战意义的爆轰效应。明朝对火药工艺和配方有大量文字记载。在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中,关于鸟铳的火药配方,与现代标准军用黑火药基本相同。

制造黑色火药的实物标本:硫磺、硝石、木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