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追求的理想思想境界。原话出于《中庸》:当喜怒哀乐等等感情尚没有发出的时候,感情还蕴藏在心里,这种状态称为“中”。感情发出之后,都能符合礼仪制度的要求,或者说,都能合乎天理、正道,这就叫做和。
《中庸》继续说:蕴藏着喜怒哀乐的中,就是天下最伟大的根本、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就是天下最正确、最宽广的道路。因此,努力达到这个中和,就会使天地安然地保持一尊一卑的地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等级尊卑秩序不会受到破坏,也会使万物都能够正常地生长发育直到成熟,其中自然也包括使人正常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追求中和的思想境界,到宋代成为儒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朱熹认为,喜怒哀乐未发的中,就是天命的本性。为了像《中庸》所说的达到中和境界,他要求儒者们安静地坐着,去体会那喜怒哀乐未发的状态,也就是去认识自己的本性。然后再去默想,如何使喜怒哀乐在发出时能够都符合礼制的要求。这样一种修养方式,成为宋代及其以后儒学的重要修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