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的扬子洲农民运动
1924年,孙中山先生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共同努力,大革命的浪潮波澜壮阔,席卷中国大地,同时也卷入了南昌近郊——扬子洲。
20年代的扬子洲是赣江中的一块孤洲,与城市一江之隔,靠小划子来往过江,交通不便,闭塞落后,农民十分贫穷。这里的封建势力猖獗;清帮、红帮、匪霸经常出没,无恶不作,使广大农民更是雪上加霜,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熊德保、陶柱泰、熊祥莲都是扬子洲的青年农民,他们家境十分贫寒。为了养家活口,他们天天小江打捞鱼虾,尔后结伴到城里叫卖,经常受到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强要豪夺,心中非常气愤,他们盼望着有一日能把这人吃人的旧社会翻个底朝天。
共产党员赵醒侬、鲍建新、季恨秋等经常深入工厂、学校、街头巷尾及市郊农村演讲马列主义和革命道理,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启发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在演讲宣传过程中结识了贫苦农民熊德保、陶柱泰、熊祥莲三位热血青年。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在频繁的来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根据上级党组织“尽快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农民运动”的指示,赵醒侬认为扬子洲的条件比较成熟,一是农民苦大仇深,翻身求解放的心情迫切,阶级基础好;二是离城里近,便于工作,但又是偏僻孤洲,不易被敌人察觉;三是有一批像熊德保、陶柱泰、熊祥莲一样已经觉悟起来的青年农民骨干。于是,决定首先在扬子洲发动农民,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就这样,赵醒侬等来到了扬子洲,开始了农运的宣传组织工作,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这就是江西现代农运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秘密农会——扬子洲农民协会。
由于扬子洲偏僻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环境比较适合发动群众起来革命,赵醒侬于1924~1926年期间就经常住在熊德保家中,得到了熊德保全家的悉心照顾,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也不断加深。农民协会的工作直接得到赵醒侬的指导,扬子洲农协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农协的活动也更加频繁。农协主要骨干有24位,他们是:熊德保、熊德洪、陶柱泰、陶柱痪、胡寿三、陶柱富、熊德福、邓告佬、岳细伢、黄猪公、熊德印、岳扁头、熊德泰、熊印生、熊秀生、郭科生、熊祥莲、熊细妹、裘堂块、万堂婆、李头、熊兰兰、黄大鹅、李狗子,主要负责人就是熊德保、陶柱泰。
在农民协会的成立和活动中,方志敏也来到这里,与当地农协的骨干共商大计,发动洲上的贫苦农民参加农协,使扬子洲的农民协会一度成为当时军阀邓如琢政府的心腹大患。
1925年,扬子洲的农民都行动起来了,农协有很大的发展,组织也逐渐由秘密转向公开,会员由300多人发展到2000多人。1926年下半年,新建县第三区农协在扬子洲正式成立,扬子洲的摊子头、彭家头、塔下头、宋家村、李万村、帅家村、熊家庄、沙岭村的农民协会联成一片。熊德保担任了第三区农协常务委员,陶柱泰是执行委员。区农协扩展到7个乡并成立了农协纠察大队,100多人有了简单的武装,熊兰兰担任纠察大队长。
扬子洲农民协会的斗争矛头直指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使当地盘踞在南昌城内的军阀邓如琢大为恼火,下令逮捕从扬子洲前往党的秘密据点“明星书社”活动的赵醒侬,并于1926年9月16日凌晨在南昌将他杀害。
1927年初,后洲的大恶霸地主陶桐武勾结官府,农协决定除掉扬子洲这条地头蛇。熊德保、陶柱泰组织了八九个年轻力壮的农民到南昌城内华佗庙陶桐武的公馆,抓住陶送到省农协(状元桥天苍宫)交给省农协负责人方志敏处理。农协一连开了三四次批斗会,由方志敏主持。在扬子洲农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下,经上级农协批准将陶处以死刑,于是陶被押回扬子洲,关在包公庙,然后在大舍庵枪决,此举轰动了整个南昌城乡。蒋介石策划的“四一二”政变,为土豪劣绅壮了胆、撑了腰。6月5日,江西省主席朱培德宣布禁止工农运动并“礼送共产党人出境”,查封了江西省农民协会,“还乡团”卷土重来,对农协进行反攻倒算。
扬子洲农协逐渐被敌人搞垮了,农协的骨干和各级分子被国民党杀的杀、抓的抓,有的逃亡外地。
在国民党执政的恐怖下,中共江西省委及下属基层党支部遭到多次破坏,农民协会强令解散,共产党员惨遭屠杀,扬子洲农民运动在勃勃兴起3年之后,终于偃旗息鼓。
1994年,区委、区人民政府在三联村竖起一块丰碑,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前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江西省省长方志纯为它亲笔题词“扬子洲农民运动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