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骊山·锦绣骊山故事多

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骊山·锦绣骊山故事多

骊山系秦岭山脉的一个支峰,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3公里,最高峰海拔1256米。山上松柏满坡,一片苍郁,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斜阳里被涂上了一抹红霞,异常妩媚动人,称为“骊山晚照”,被誉为古关中八景之一。骊山苍翠秀雅,又有源源不竭的温泉水,周、秦、汉、隋、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有行宫别馆。

骊山有不少别名。古时这里产美玉、黄金,与邻近蓝田山一脉相承,故亦名“蓝田山”;它所在的临潼县唐代曾名会昌县、昭应县,因而又有“会昌山”、“昭应山”之名。

女娲坐骑化骊山

骊山的得名,有几种说法。一说因商朝时,这里曾是骊戎国所在地,故名“骊山”。骊戎又称丽戎,骊山也叫“丽山”。另一说与女娲有关。

女娲是上古女神,相传是她创造了人类。那时地上荒无人烟,空旷大地只有她一个人。女娲感到很寂寞,就用水土和成泥,捏成一个个人的模样,用嘴吹了一口气,泥人就变成了活人。这些泥人繁殖后代,越来越多。也有说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婚配,结为夫妻,繁衍出人类。

后来,共工与颛顼为争霸权而恶战,共工氏战败,一怒之下,头撞不周山,撞断西天角一根天柱,天塌地陷,天空向北倾斜,地面向东南塌陷,洪水泛滥成灾。女娲为拯救万民,在骊山炼就五色石,补好天空,折断鳌足支撑起四极,治服洪水,将人类从灾难中解救出来。

女娲氏被尊为“骊山老母”,相传她死后就葬在骊山之阳(今蓝田县)。她的名叫“骊”的坐骑便化为骊山。骊山北麓有一条峡谷,《水经注》称它为女娲氏谷。后人还在骊山西绣岭第二峰上修建了一座老母殿,供奉女娲氏。以前,每年农历二月初,当地农民都要用新麦面烙成饼,抛上房顶,纪念女娲补天,并上山朝奉。

烽火戏诸侯

骊山最高峰峰顶有一座烽火台遗址,相传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处。周幽王有个宠妃褒姒,但褒姒并不喜欢周幽王,从来不露笑容,周幽王想尽办法也没用。后来他出了一个赏格:宫内外有谁能叫褒姒笑一次,赏赐千金,“千金一笑”的成语即由此而来。佞臣虢石父给周幽王献计说:幽王与褒姒同游骊山,在山上燃起烽火,诸侯以为有战争,一定会率兵火速赶来。当发现什么事也没有时,诸侯们的狼狈相一定会使褒姒发笑。周幽王依此而行,果然博得褒姒大笑。虢石父也得到了千金赏赐。不久西戎进犯,镐京被困,幽王再燃烽火报警时,诸侯因害怕再次受骗,没有一个率兵前来搭救。周幽王被杀,褒姒也被西戎掳去。周幽王为博得美人一笑而招致亡国之祸。

后来也有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认为峰上遗址是唐代“望京楼”旧迹,西周国都在西安以西的镐京,周幽王不可能命人到远隔七、八十里外的骊山去举烽火。

秦王追李斯

秦统一全国后升任丞相的李斯,有一次被秦王赶走后,就是在骊山脚下被追回的。

秦王政十年(前237),韩国人郑国来到秦国,劝说秦王修筑“郑国渠”。秦国的宗室贵族认为郑国企图以此耗费秦国国力,要求秦王把来自各国的客卿一齐赶走,李斯也在被赶之列。李斯认为秦王不该驱逐所有客卿,写下了有名的《谏逐客书》之后离开咸阳东去。秦王政看了李斯的文章后醒悟过来,急忙派人追赶李斯,一直追到骊山脚下,只见李斯正在山下徘徊。李斯见秦王采纳了他的建议,便立即返回咸阳。

唐明皇杨贵妃遗韵

唐玄宗时,为了便于他出游骊山的方便,以骊山西北麓的华清池为中心修建了富丽堂皇、规模宏大的华清宫,宫殿楼阁布满骊山各风景区。

从骊山山麓上行数十米,有一座逍遥亭,亭东有块平地,叫东花园。民间相传杨玉环初进宫时,经常来这里散心。她为掩饰狐臭,就在东花园采香花制成粉擦在腋下。唐玄宗见她天生丽质,身上又散发出花香,更是百般宠爱。后来,杨玉环每天都命宫女去花园采花制粉,驱除狐臭。以后,民间妇女也纷纷仿效,致成习俗。

西绣岭第三峰即为唐代华清宫朝元阁旧址。朝元阁是祀奉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即老子)的神殿。唐朝皇帝姓李,老子也姓李,因此唐代特别尊奉道教,自称是老子的后代,到处兴造老君庙。唐玄宗在华清宫居住的时候,曾半夜梦见老子降临于此,所以朝元阁又叫降圣观,后来又叫老君殿。老君殿内有一尊白玉老君像,唐末华清宫被毁,到宋时只存这尊像立于荒庙之中。道士为保护此像,在外面敷上一层泥,变成了泥塑。修庙时被重新发现,现存陕西省博物馆内。玉像刀法简练,造型生动,相传出自西域名雕刻家元伽儿之手,也有说是唐代“塑圣”杨惠之的杰作。老君殿旁有一个大石槽,传为唐玄宗养鹿之用。

老君殿东侧,是唐华清宫长生殿的旧址。据说天宝十年(751)七月七日夜晚牛郎织女相会之时,唐玄宗、杨贵妃在这里仰望天河对天盟誓,愿生生世世结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即指此事。后来清代著名剧作家洪昇即以长生殿为名,写了一部以李、杨爱情故事为题材的戏曲。长生殿本是祀神的斋寝,到朝元阁朝拜太上老君之前,先要在长生殿斋戒沐浴。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此定情之说,不过是民间传说或诗人想象罢了。

从“正义亭”到“兵谏亭”

骊山半山腰有一块上有金黄菌锈的巨石,远望像老虎身上的斑纹,因而叫虎斑石,又因形状似一只蹲卧的老虎,也叫卧虎石。石上有一座水泥凉亭。这里是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被捕处。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杨两将军派兵包围华清池,一士兵不小心枪走了火,惊动蒋的卫队,双方立即交火。住在华清池五间厅的蒋介石听到枪声,在卫兵的帮助下,逃往骊山,躲在卧虎石的石隙中。现在五间厅的玻璃窗上还留有当时枪战的弹痕。东北军士兵搜山时,在山洞中发现了蒋介石,将他扣留。1946年,国民党将领胡宗南在此建了一座纪念亭,取名“正义亭”。五十年代改名为“捉蒋亭”,并在亭子内正面上方石壁上题词,叙述“西安事变”大略经过。近年改名为“兵谏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