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马山》的诗词与文章

马山

位于无锡市西南30公里,雄立在太湖西北部,是太湖中的第二大岛,面积34平方公里,周围35公里。地形狭长,形如弧月。全岛有57个山峰,41条河浜,38个山湾。主峰名“冠嶂”,三峰矗立,高263米。马山全称马迹山,古称夫椒山。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途经此岛,神马践迹于此山石上,夫椒山由此改名为马迹山。马山山势蜿蜒起伏,景色秀丽多姿,群峰层叠、林木葱茏,波光万顷,云涛烟迷,主要的名胜古迹有:龙头渚、马迹石、战鼓墩、梅梁小隐、赵翼墓、古银杏树、祥符寺遗址、耿湾、冠嶂峰等。祥符寺遗址位于秦履峰南侧,寺的左右有白虎、青龙两山,坞深林密、鸟语花香,泉流淙淙,古树苍苍。寺始建于唐,宋改今名,明清时,香火十分鼎盛,现仅存遗址。寺前有千年杏银一株,树老中空,瘿瘤累累。龙头渚位于马山西南部,是马山风景最佳处。山脉宛如一条游龙,直插太湖中心,全长2.5公里。龙头西侧石上,有穴4个,径各盈尺,深六七寸,形如马蹄印,相传即秦始皇神马所遗留的足迹,名“马迹石”。龙头渚东北的内闾湾,山环水复,清凉幽寂。相传吴王阖闾曾在此筑“避暑宫”,凿“吴王井”。井今尚存,深约7米,水质甚清。冠璋峰位于马迹山的东部,系马山之最高峰,有大小山头20余个。峰顶有了望台,登峰环眺,五湖烟波,气象万千,四周岗峦,起伏蜿蜒,真有“三万六千顷尽收眼底,七十又二峰默数胸中”的胜概。朝迎旭日,暮送夕晖,景观壮丽。二峰有“盘陀石”,又名“狮子龛”,径3公尺多,面圆平,底下可藏数人。冠嶂三峰,有聚马湾,相传为吴王养马处。

〔古诗文赏析〕 渡太湖登马迹山 清·赵翼



元气混茫间,雄观上碧孱。

无边天拍岸,有力浪攻山。

村暗杨梅树,津开苦竹湾。

离家才廿里,垂老始跻攀。



赵翼晚年游览家乡附近的太湖和马迹山,意气大受感发,遂挥翰作诗纪游。

首联:“元气混茫间,雄观上碧孱。”“元气”,本指天地未分之前的气体,此处指太湖的水气。“碧孱”,形容马迹山葱茏而高峻的姿态。两句是说,在太湖迷茫浩瀚的水气之间,马迹山��岩向空,巍然耸立。作者登上山顶,壮观此山此水。开篇便气势不凡,为下文张本。

颔联:“无边天拍岸,有力浪攻山。”上句写太湖辽阔无涯,水与天接; 下句写湖中风浪之大,山为涛攻。一为远景,一为近景。

颈联:“村暗杨梅树,津开苦竹湾。”两句写作者视线由湖中的水势转移到岸边的景物。湖边有一水港名“苦竹湾”,人们常常由此上岸或下湖。沿岸无数的杨梅树掩映着大小村庄,八角杨梅是这里有名的特产。两句触及太湖人家,对偶比较工整。

尾联:“离家才廿里,垂老始跻攀。”“跻攀”,登攀之意。上句写太湖和马迹山离家如此之近而过去却从未游览,这是一层遗憾;下句写年轻时舍近求远而今垂老始来登临,这是又一层遗憾。以此两层遗憾来反衬太湖山水之雄美。“才”、“始”二虚字写尽了憾意。而现在终于弥补了如上的遗憾,诗人感到满足了,欣喜之情流出字外。这首诗首联着重写山,颔联着重写湖,颈联描写湖边景物,尾联抒发心中感叹。诗句直如口中道出,明白晓畅,自然老成。尾联几于话家常,稍显直露。

(徐国宝)



〔现代散文〕 马山是块风水宝地。

马山是座世外桃源。

三十年前,我作为年轻的记者,首次从无锡乘轮船,花四个小时渡茫茫梅梁湖来到马山时,我震惊在如此发达的江南地区,竟还有如此古朴落后的地区。

全岛没有一盏电灯,没有一座楼房。

家家热情豪爽,只要是外来客,一村人都盯住你看,好象动物园里逃出了一只猴子。你到任何一家,都会以最好的酒饭相待。

家家男男女女在一口大锅里洗澡,先男后女,先老后少,先客后主。当我在一口大锅里脱光衣服下水洗浴时,咳嗽了一声,灶头后面伸出一颗十六、七岁少女的头。她把手伸入锅水中,连问冷不冷,要不要再烧一把火?窘得我无地自容。

全山九千多人,除几个干部外,百分之九十以上没出过马山,没见过汽车、火车,不少人只知道世界上数马山最大。许多老人活到七、八十岁,没用过钱。要什么,村上一个人摇船进城,他们送上几只鸡,或几十斤枇杷、杨梅,或几百斤大米,就能换来布匹、食盐、糖、火柴,要钱有什么用?

直到1969年,二条10公里左右的大堤把马山和陆地连在一起,一辆解放牌汽车好不容易开进马山古竹镇的时候,整个马山轰动了。是汽车的一声鸣叫,打开了千年沉寂和闭塞,质朴的马山人从此逐步走上了现代化之路,马山的旅游资源也相应得到开发。

如今,你乘上汽车,就可穿越马山全境,车到最南端的龙头渚,转过西村,远远望去一条黑色巨龙直插入太湖中心,龙首、龙舌、龙睛、龙颈、龙背、龙爪,样样俱全,形态逼真。东风起处,水波翻腾,骄阳斜照。水中银光闪烁,紫雾腾腾。真似一条玉龙在湖中起舞游动。登上龙头,你立即会被它四周的迷人景色所陶醉,三面是无边无垠的太湖水,一面青山,龙头之旁,还有马迹桥、蛤蟆石、熨斗崖等景点。1981年,这里又因地制宜,造了一览亭、夕照亭、观澜茶室等景点。在这里看太湖,水波浩渺,气势雄伟,胜于鼋头渚。

车回头,穿桃林、桑林、梨树林、杨梅林,车就到了马山东面的牛尾湾。这里一山脊伸向湖中,山脊中间,有一方圆3米左右形似战鼓的土堆。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吴越之间第一次大决战就在这里展开。湖面上,千艘战船作队厮杀,眼看吴军节节败退,在这墩上擂鼓的战士弃槌而逃。吴王夫差年少气盛,赶上前来立斩鼓手,亲自击鼓,呐喊助战。吴兵士气大增,齐声呐喊,改退为进,声震山谷,势如千军万马,从山中杀来,越军吓得拨转船头,吴兵乘势追杀,力擒勾践。现在站在土墩上,用脚蹬之,果然发出“咚咚”之声,大约墩中中空。喊一声,三面山谷回音不断,十分响亮。现墩上盖亭,供游人驻足寻思古之幽情。墩后为内闾湾,湾内有吴王避暑宫。吴王在此大获全胜,以为这里风水好,是福地。当年,勾践为复国卧薪尝胆、献上西施,夫差遂与西施在这里避暑。现只有断墙残垣,还有一口吴王井,水清冽甘甜。

再乘汽车向北,往嶂青、群丰、桃坞,就可来到马山北面风光极为秀丽的小野湾。小野湾前的鹁鸪山上,有清代文学家赵翼的墓;小野湾内,有南宋名医进士许叔微的三书屋。它面对梅梁湖,取名为“梅梁小隐”。许官至翰林学士,见康王沉于享乐,无意收复中原,遂弃官退隐至此,钻研医典,为民看病,著有《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其中的《普济本事方》,被收进四库全书。他与名将韩世忠最为要好。韩世忠隐退后,与梁红玉一起来看望他,三人吃酒谈心,钓鱼为乐,临走时,书写了“名医进士”四字,后人制匾,至今犹存。门前,许叔微手植的糙叶树、银杏,历经800年沦桑,至今仍生气蓬蓬,亭亭如盖。

(王长工)



〔民间文学〕 太湖里有座山,叫马山,远望望,真象匹马。太湖边上有座山,叫龙山,远望望,有头有尾,弯弯曲曲,真象条龙。

马下太湖龙上岸,啥道理?

据说,早先太湖里有条老龙,湖边上有匹野马。不晓得为的啥事体,老龙跟野马斗起来。这两个东西,成年斗,斗斗歇歇,高兴了又斗。它们斗起来,兴风作浪,翻身打滚,把人家船掀翻了,房屋压坍了,庄稼糟蹋了。那一带,家家户户遭殃。

后来,惠山沙孩儿晓得了,他皱皱眉毛,赤着一双脚,挂着个红兜,下了山。他在岸上一手抓住野马,下湖,一手揪住老龙,把野马牵到湖心,把老龙拖上岸。这一来,两个东西慌了,哀求沙孩儿,一个说:“我在岸上自由自在的,下湖就没命了!”一个说:“我在湖里自由自在的,上岸就没命了!”沙孩儿说:“你们自由自在,旁人就没命了。我也不要你们命,你野马,立在湖心里,不准上岸!你老龙困在岸上,不准下湖!”

老龙、野马晓得沙孩儿厉害,不敢违抗。从此,野马就一动不动立在太湖心,后来成了马山。老龙也一动不动困在岸上,后来成了龙山。

也有人说,老龙搭野马是天上神仙治服的。反正,你传我传的,谁也不曾亲眼看见。说沙孩儿治服老龙、野马,大家更高兴。哪个不喜欢沙孩儿——大阿福!

(周正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