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黄陵县·黄陵(黄帝陵)》陕西名胜简介

《延安·黄陵县·黄陵(黄帝陵)》陕西名胜简介

在黄陵县城所在地桥山镇桥山上。黄陵地处桥山,也称桥陵,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氏黄帝的陵墓。

轩辕黄帝,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故称轩辕氏。以土德称王,土为黄色,故称黄帝。姓公孙,长于姬水,故又姬姓。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称有熊氏。孙安国《尚书·序》以伏羲、神农和轩辕为三皇。司马迁《史记》以黄帝、颛顼、帝羲、唐尧、虞舜为五帝。他联合夏部落酋长炎帝,打败入侵中原的九黎族酋长蚩尤于涿鹿,所谓“战于阪泉之野”,黄帝采用了玄女(即力牧)新战术,胜而诛之。又打败炎帝,在统一中华民族的战争中,历52战而天下咸服,其中包括镇压刑天的暴乱,统一了全国,在黄河流域华山之周、夏水之旁定居,取名华夏族,包括了东夷西戎南苗北狄在内,疆域版图东至东海,西至昆仑,南到琼山,北出幽陵,天下诸侯尊为天子,立六相及史官,以仓颉为左史,以沮诵为右史,举风后、力牧、太山稽、常先、大鸿以治民。令仓颉造象形文字;大挠编历法;伶伦制乐器;雷公、岐伯制药,妻子嫘祖教民事蚕桑、做衣裳;作甲子,定算数,造舟车,发明指南针,做器皿,制货币,造合宫,作内经,划州野,设五旗五麾六纛(皆军中旗帜),发展六书,遂奠定华夏之文明大基,都于河北涿鹿之阿。

黄帝统一华夏之后,仍然到处奔波操劳,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他“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大力发展经济,包括立国之农业。他又采首山之铜以铸九鼎,并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

黄帝终年110岁。他有妻妾4人,元配夫人曰嫘祖。共有儿子25人,得姓者14人,后来的唐、虞、夏、商、周、秦,皆为得姓的后代,五千年来子孙蔓延全国各地,有的侨居海外。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及被征服的其他部落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所以人们皆自称为炎黄后裔。

据《史记·五帝本纪》以及《黄帝本行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据《雍胜略》记载,桥山在中部县(今黄陵县)东北2里,其山形如桥,沮水环绕之,即黄帝葬衣冠之所,周围城堑5里余,树柏万余株,横顺成行,参天傲日,数百里外望之,就有烟霞霏微,青翠玲珑之状。据《黄陵县志》记载,桥山黄陵有古柏63128株,而今依然青翠。

出黄陵县城东门,有向陵公路盘山绕树而上,将临桥山之顶,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号古墓碑,再向前有文武官员到此下马之碑,再向上有座祭亭,四角翘上,红柱绿檐,雕梁画栋,亭中央立一通高大石碑,碑上有考古学家郭沫若所书“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立一座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个大字。还有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立的碑石1座,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7个大字。其后为陵墓墓冢,冢高3.6米,周长48米。

黄帝陵,全境有4平方公里,始建于汉,历代皆有修葺。解放后,1956年、1984年、1994年、1999年4次扩修,增建容积40万立方米面积300亩的黄帝印池。造长92米、宽7米的轩辕桥,及两旁高4.8米的望柱;铸清明节公祭用的高1.95米,直径1.5米,重2.5吨的黄陵钟,新建10000平方米的广场和95级台阶及庙前仿汉代高5.6米的石阙及祭灵道高4.33米的两座石阙;并新造重达600公斤的巨型香炉两具,新造避雷塔,修建汉武仙台、陈列室、接待室。台湾同胞黄茂雄捐资新建碑廊30间,收集了历代祭黄陵的《祭文》及名人谒陵诗文碑刻。此外祖籍黄陵县的李延军先生,还在桥山周围,发现8座古城遗址,恰与龟书图相吻合而为九宫连城;还修了陵区公路,栽树1265株。

唐诗人舒元舆《桥山怀古》诗曰:《黄陵(黄帝陵)》古诗句出处:

轩辕历代千万秋,绿波浩荡东南流。

今来古往无不死,独有天地长悠悠。

我乘驿骑到中部,古闻此地为渠搜。

桥山突兀在其左,荒榛交锁寒风愁。

神仙天下亦如此,况我感促同蜉蝣。

谁言衣冠葬其下,不见弓剑何人收。

哀喧叫笑牧童戏,阴天月落狐狸游。

却思皇坟立人极,车轮马迹无不周。

洞庭张乐降玄鹤,涿鹿大战摧蚩尤。

知勇神天不自大,风后力牧输长筹。

襄城迷路问童子,帝乡归去无人留。

崆峒求道失遗迹,荆山铸鼎余荒丘。

君不见,

黄龙飞去山下路,断髯成草风飕飕。

明代诗人张丰三《桥陵》诗曰:《黄陵(黄帝陵)》古诗句出处:

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含玉露轻。

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清。

巍巍凤阙迎仙鸟,渺渺龙车驻帝城。

寂寞瑶台遗武帝,一轮皓月古今明。

黄帝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