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周至县·楼观台》陕西名胜简介

《西安·周至县·楼观台》陕西名胜简介

楼观台在周至县楼观镇楼观山,为周至名胜之最。据对周至县名称之解释,“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为名”,故称县曰盩厔。因字生僻,1964年改为周至。此地山形重叠如楼,故名楼观山,或名石楼山。山明水秀,风景优美,古迹名胜众多,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

周康王之大夫、函谷关令尹喜,于此结草为庐,观望天体,号其宅为关令草楼,亦名紫云楼。周昭王二十五年,老子李耳西游,骑青牛,过函谷关,关令尹喜跪迎入秦,曾于此筑说经台,授《道德经》五千言于尹喜,于是草楼观与说经台融合起来,取名楼观台。

据《通志》记载:老子于此说道德经五千言授尹喜,有说经台,又名升天台。这里有老子炼丹炉,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化女泉下有晒丹谷,相传老子炼丹,于此晒丹。

说经台及其附近古迹甚多,如老子祠、卧牛池、老子墓、王理仙纪念塔、大秦寺塔、崑山律师衣钵塔、化女泉、楼真亭、遇仙桥、宗圣宫、仰天池、望气楼、文始殿、灵宫殿、三清殿、救苦殿、景阳殿、斗姥殿、宝章殿、上喜池、老子白玉石雕像、欧阳询碑、唐玄宗碑、道德经碑、三鹰柏、千年银杏、问仙沟、炼丹炉等楼台、殿、阁、宫、亭、塔、洞、庵、墓、池、泉50余处。自唐迄清,历代均有修葺。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尊李耳为远祖,改楼观为宗圣观,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诏改顺大兴国观,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复改为宗圣宫。前为四子堂、文始殿及三清殿,进至望气楼,其右殿名景阳,有丹井;左殿名宝章为宗圣宫。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至元二年(1336年)对楼观台曾予重修。

老子祠,据《通志》记载,在楼观南。据《长安志》记载,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修,莳木万株,南北绵亘七里,给户三百,供洒扫。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即故地重建。

据《通鉴辑览》记载: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十月皇帝曾幸楼观,谒老子祠。

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祠有元大德(元成宗铁穆耳年号,1297—1307年)中老子渡函谷关图刻石。又有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延祐(1314—1320年)中希声堂碑,朱象先撰文。碑侧有刘汾诗。

卧牛池在东观谷之东,相传道教始祖李耳入函谷关所骑之青牛,由徐甲牧之,曾卧于此。

老子像在说经台之南,为白玉石所雕琢,西立德经和道经两碑;东立老子像记碑和清静经、养生经碑。

化女泉在卧牛池之西,相传老子植手杖,即化一美女,以试徐甲,至拔杖而出水化为此泉。

晒丹谷在化女泉之下,相传道教始祖在楼观台炼丹炉炼仙丹,化炼丹成,于此地晒丹,称其地为晒丹谷。

楼观台,历代帝王文人学士,到此游览者甚多,有的还遗筑宫室,有的刻石留诗,传说秦穆公曾游至此,并建楼观宫;秦始皇亲莅求神,建庙于楼南;汉武帝亲临此地,立宫于楼北;晋惠帝植树十万,移民三百户以护楼观;隋文帝、唐高祖、唐玄宗等皇帝,有的大修楼观台建筑,有的尊奉老子为祖先,有的封勅老子为皇帝,把老子像接到皇宫。两晋道士尹通、牛文侯、尹法兴、王道义、毋始光,西魏道士陈宝炽、李顺兴,隋唐道士岐晖,唐诗人王维、李白,宋诗人苏轼、米芾,元书法家赵孟頫等,游后刻碑留世,如米芾的题刻“第一山”、欧阳询的《大唐宗圣观记碑》、苏灵芝的《唐老君显见碑》等。

解放后,对楼观台道观殿宇进行了全面修葺,使楼观台面貌焕然一新,并新建了文物展览室、碑石陈列厅、神话模拟馆等。展览室展出西周青铜器爵、青玉圭、青玉琮等;唐代兽面纹陶罐、指纹砖等;宋代耀州窑瓷器等;以及清代石雕刻等珍贵文物。碑石陈列厅位于山门左右,历代碑石20余通,排列整齐。神话模拟馆,内容包括紫气东来、函谷恭迎、高台说经、青峰炼丹、化女青泉、大陵飞升、洞宾戏花、花蛇告状,并以现代声、光、电等先进手段再现出道教始祖老子在楼观台的一系列活动。1984年起,楼观台及其所属祠观全部交由道人自行管理。

录“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说经台诗》:《楼观台》古诗句出处:

剑舞有神通草圣,海山无事化琴工。

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楼观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