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湘西之旅·桃花源·桃花源内八景

煌煌荆楚吟·湘西之旅·桃花源·桃花源内八景

前人所谓桃花源内八景为烂船洲、桃花溪、遇仙桥、秦人洞、炼丹台、瀹鼎池、空心杉、摩顶松。

烂船洲

烂船洲为一船形小洲,在桃花源山门外黄闻山濒临沅江的石壁下。洲旁有一山洞,据说早先进洞可直通遇仙桥,入秦人洞,故名“桃源后洞”。《桃源旧志》载:“烂船洲,《十道志》作缆船洲,以渔郎缆船入洞,故名。流俗相传,渔郎返至此寻船,船已烂,故又名烂船洲。”

这位渔郎为何许人?有说即《桃花源记》中那个发现桃花源洞口的武陵渔人,名叫黄道真。他在此结缆寻源,故名缆船洲。他自桃花源出来,舟已烂,故又名烂船洲。出来后,即闻不惯人间烟火,想重返桃花源隐居,但再也无处问津,便在洲旁山洞隐居,不久即骑鹿飞升。也有说,此渔郎为比黄道真更早发现桃花源洞口的渔人王质。一天,他和老母行船至此,发现壁下有洞,便进洞借火为炊。至一座石桥上,见两翁对弈,便伫立观看。一局未终,想起做饭事即回身出洞,船与老母皆已不见。借问乡民,方知时间已过六十年,母亲早故,船亦烂朽为洲。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王质唏嘘不已,遂名此洲为烂船洲。

桃花溪

出烂船洲口即桃花溪。缘溪而行,桃林夹岸,灿若云霞。暮春时节,桃花飘落,溪水尽红。桃花溪或许因此而名。今虽剩一条浅水,但风韵犹存。

传说织女送给牛郎的那块织锦,原先并没有绣上桃花,这桃花源的桃树是孙悟空在蟠桃园吃剩的桃核扔在这里长出来的。这事自属子虚乌有,不过,《桃花源志》上确载有一位含辛茹苦的种桃者——明代道人曾世显。他慕名前来时,见此处桃树并不多,有负于“桃花源”之盛名,乃于对面荒山结草为庐,日种桃树,夜读经书。据说一天夜间“有虎咆哮突入”,他却“若无震惊”,依旧诵经冥思,致使虎为其友。经多年辛苦,曾世显在桃花源植桃五千四百八十棵。他还苦心经营四十三年,募缘修复了荒废已久的武当行宫。曾世显羽化后,人们誉之为桃道人,并为他立了元岳行宫碑,碑上铭刻他种桃事迹。与其同代的桃源秀才鲁文悲还曾以诗吊之:“种桃道士归何处?曾种溪桃作主来。今日有桃君不见,桃开依旧见君回。”

遇仙桥

遇仙桥横跨于秦人古洞下方桃花溪之上。桥上浓荫中有木屋,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后又几经修葺。桥头有棋盘,传说原为仙人对弈之处。当年王质即在此观棋。桥上有联:“开口说神仙,是耶?非耶?其信然耶?难为外人道也;源头寻古洞,秦欤?汉欤?将近代欤?欲呼渔子问之”,上联“是耶”三句语出韩愈《桃花源图诗》,下联“秦欤”三句语出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全联紧扣地名,抓住游人心理,将人引入扑朔迷离的仙境。

明以前,此处并无木屋,仅有三块危石相叠。据说,那时桥头立有一块颇有来历的《桃花源记》石碑。织女送给牛郎的锦缎落地变成人间仙境,王母娘娘无法收回,便罚替牛郎织女偷架桥梁的喜鹊姐妹前往看守,不准任何凡人进入。这喜鹊姐妹一为千里眼,一为顺风耳。一天,喜鹊姐姐忽见千里以外庐山下的茅屋里,白发苍苍的陶渊明正在把她们看守的地方写成文章。姐妹俩顿时大惊失色,决计把文章叼来,以免传出去保不住仙境。她们飞到庐山时,陶渊明刚写到“高举寻吾契”的“契”字。见喜鹊将纸叼起,他忙伸手去抢,只从纸页上撕下一个角来。喜鹊姐妹用嘴叼着文章往回飞,飞累了就把文章平铺在石头上歇息。歇足了气,叼起来再飞。这样一共歇了九次,回到家时,她们将文章放于一光滑石板上。过了一会,发现文章已印在石板上!她们一下傻眼了:路上歇了九次,岂不已印成了九篇?她们慌忙顺着原路去寻找,却一块也没有找着。《桃花源记》于是得以流传。最后印成的这一块碑文后来也被立在了这里。碑文上的右角缺了一块,“契”字差着一捺。直到它风化倒塌,后人重刻时才把那一捺添上。

遇仙桥这名字起于何时,已无从考查。人们只听说,那时桥下雾气翻滚,桥身如浮云海之中。桥头有仙人棋几,可奕可趺。上方秦人古洞中飘来袅袅的仙乐之声……据吴飞舸《桃花源》云,传说在这个地方“遇仙”的,除了王质以外,还有桃花姑娘和瞿童。桃花姑娘住在桃花村,与老母相依为命。她桃花般的美丽引得村里一位财主垂涎三尺,一日强逼桃花以身低债。桃花携母投奔桃花源。刚至桥头,财主的打手已追到。千钧一发之际,一老者扯草为蛇,横卧桥面,隔开桃花母女与财主打手。然后伸指打开石壁,让桃花母女进洞避难。桃花母女进洞后,石壁又轰然合拢。其上长长的裂痕至今可见。关于瞿童遇仙,我们将在摩顶松一景谈及。

秦人洞

秦人洞,亦名桃源洞,在遇仙桥不远处桃花潭上方,较狭小,两人相遇,需侧身而过。洞内透光,穿过此洞,便是豁然开朗的桃源仙境。故此洞即传为《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舍船入口处。但据考此洞为后人附会而设,原洞则在下方数十步的山坳之中。

原洞关闭之因,《桃花源志》云:“往岁有中丞郭公游览于此,见一仙童持香出洞相迎,即乘云冉冉而去。郭公叹曰:‘此真仙境也,不当为凡人污渎’。遂以石扃固。”于是,美丽的桃源仙境真正与世隔绝了。其后,据说出于各种动机而试图砸开石门者不少。其中有立志为乡亲们谋幸福的陈碧。他为启开这扇石门,耗尽了自己的青春,最后累死在洞门前。他的躯体,变成了桃树的枝干,他的鲜血,染红了桃花。从此洞门前就开遍了红红火火、灿烂如霞的碧桃花。自然,也有因利欲熏心而砸门者。如一位姓孙的县太爷,成仙心切,竟然调动大批人力前来打洞,结果被冰雹砸死在岩缝里。天长日久变成了一块圆石,被人们凿成一条石凳,置于秦人洞前,让游人端坐歇息。传说某朝还有文武两个状元同时想霸占桃花源这块福地,各带一队人马前来占地盗宝。但他们的坐骑一到桃花源的边界就回头倒行。因而他们未能进入仙境,却给这里留下笑柄和“烈马回头”、“倒马坡”两个地名。……石门至今仍紧闭着。门额上“辟开真面目”五个大字,已剥落难辨。

秦人洞下的桃花潭也有一番来历。传说潭原来很浅,水也不清,是一只灵龟用身上的鳞片清掉污泥,用头上的小孔吸去污水,吐出清水、桃花瓣,而成现在这模样的。潭边石壁有清桃源县县令余良栋所书“桃花潭”三个隶书大字。潭上方秦人洞口有飞瀑流下,注入潭中,桃花溪即发源于此。潭前水源亭,取“林尽水源”之意。亭上有一名联:“洞辟几时?问桃花而不语;亭蹲一角,对潭水以怀情”,用拟人手法,赋予洞、亭以生命,使人更添探秘之兴致。

空心杉·摩顶松

桃花源内八景中的另外四景原都在桃川宫内。桃川宫始建于晋代,是桃花源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建筑。至宋时,有观殿四十八座,观观相接,回廊转曲。山门亦有四十八座,自佳致碑一直绵延到黄闻山,故旧有“骑马关山门”之说。宫中有道也有佛,确曾热闹了不少年。可惜炼丹台早已不见当年的红火紫烟,唯余土台一座。离土台不远处的池塘,也再不见炼丹道人前来洗鼎或煮鼎茗茶了。所幸的是,另两景空心杉和摩顶松尚存。

空心杉原在宫门两旁。两树相望,今犹似宫门模样。因其主干、枝丫、针叶皆空心,故名。这两株古杉系自老杉古蔸上萌芽而生。据载,毁于元末的老杉原腹内空旷,可围坐数百人,或置方桌数十张供棋手对弈。吕洞宾曾有诗云:“古木槎牙树底空,学仙游子坐空中。自从白月飞升去,几度寒鸦噪晚风。”现两杉虽不及老杉高大,数百年风雨却也使他们苍老遒劲,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一株虽被雷劈去半边,却仍枝繁叶茂;另一株空腹中居然又孕育出一株小杉。至于其何以空心,不少游人学者多方探求尚未得其源,有一则民间传说倒说得有板有眼:喜鹊姐妹因为未能阻止《桃花源记》的流传而被王母娘娘罚坐天牢。七七四十九天期满返回时,她们得铁杉仙子帮助各啄得铁杉种子一颗,准备种在桃花源,使之更美。不料又被王母娘娘(一说为玉帝)发现,抢过去一下挤出了核儿,所以长出来就成空心的了。

摩顶松在桃花山上,盘根错节,顶天立地,明代即有诗赞曰:“髯影苍苍一秃翁,顶摩千载走虬龙。婆娑独抱烟霞老,或恐前身是赤松。”传说唐代瞿童即由此树飞升。由于瞿童人善心诚,在遇仙桥得仙人指点而得道。其缓缓升空之时,师兄们齐在树下求其留物纪念。瞿童即脱下一只道鞋。鞋子落下时打折了树尖,人们上去就能摩到树顶,便称之为摩顶松。那道鞋落地,在山坡上打出一丘鞋状的田,当地常称鞋为靴,故呼之为靴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