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闽粤花·武夷山之旅·武夷山·奇峰摩天

灼灼闽粤花·武夷山之旅·武夷山·奇峰摩天

武夷多奇峰。若泛舟九曲溪,便可一一领略其雄姿。

大王玉女镜中会

大王峰为武夷三十六峰之冠,它巍然独耸于九曲溪口,是进入武夷所见到的第一峰。气势磅礴,轩昂挺立,睥睨四周群峰,有王者之尊,向称“仙壑王”。峰形上大而下小,如浮托于莲座之上,四壁陡峭,仅南壁有一条窄小裂隙,架着几重木梯,两边岩壁上凿有磴道,经此裂隙可登上峰顶。峰顶有宋人投递“金龙玉简”的“投龙洞”,深不见底,西壁有仙鹤岩、登仙石、望鹤台、紫云洞诸景。

与大王峰隔溪相对,有一座美丽无比的岩峰,名玉女峰。岩体莹洁圆润,如少女亭亭玉立,顾盼生姿;岩顶山花簇拥,四时常开,宛若少女发髻。极似纯情少女凝眸溪面,脉脉含情地盼郎来会。

在大王峰和玉女峰之间,横亘着一块巨岩,岩石层层叠起,峭拔如劈,冷峻似铁,称“铁板嶂”。传说正是它隔断了二峰的通路,拆散了大王和玉女这对恋人:

相传玉女是玉帝最宠爱的三女儿,叫三姐。她对玉帝拆散了私自下凡的七仙女夫妻甚为不满,一天借口游春偷偷下凡来到武夷山游玩,遇到一个潇洒大度、才高貌美的山中后生,两人一见钟情。后生自报姓王,在家排行老大,人称大王。三姐借口在山里孤身走失,难以回府,就暂住大王家中。大王把金印送给了三姐,三姐也回赠香梳子,两人相亲相爱。好景不长,玉帝生日那天,拜寿时发现少了三姐,命铁板鬼下凡捉拿。三姐不肯随铁板鬼回天庭,玉帝因有愧于七仙女,就命铁板鬼到人间严加看管三姐。铁板鬼施法劈开了一条河,将大王和三姐隔开,使之无法相会。后来,大王学会了伸缩之术,一天黄昏,他用伸术伸长手臂想将三姐抱过溪去,铁板鬼见状抛出铁板击碎了大王手臂,为防变故,自己索性躺在溪边,昼夜监视他们,使之不能相见。久而久之,大王和三姐化成了相对不相望的两座山,铁板鬼也变成了横断两座山的巨岩。而每当晴日,大王峰和玉女峰的双双倩影便倒映在峰下清潭中,“山为镜台水为镜”,人们说,这是大王和三姐在镜中相会哩。

今玉女峰下还有香梳石和印石、梳妆台等物,传为当年铁板鬼隔开大王、玉女时震落的香梳子、金印和镜台。

幔亭招宴香犹闻

幔亭峰位于“一曲”,丹崖壁立,松竹蒙茸。悬崖半壁之上镌有巨大的“幔亭”二字,数里之外即清晰可见,是武夷山最大的摩崖石刻。幔亭峰半山腰有巨石形似棋盘,是汉祀坛遗址,俗称“棋盘石”。当年汉武帝遣使在此处以“乾鱼祀武夷君”。峰顶平坦,有一巨石状若香鼎,此处名叫宴仙坛,相传在秦始皇二年中秋夜,武夷君在此设宴款待乡民,慰劳护山有功之士。当乡民们来到山下时,只见悬崖峭壁阻断,蒿草树木参天,无路可上。正疑虑间,有彩虹从天而降,腾空架起一道彩桥,乡民们上桥来到山顶,看见有彩屋百间一字排开,饰着明珠宝石,光彩四射,武夷君端坐“玉皇座”上,两侧陪坐着皇太姥和魏真人。厅中摆放着无数金玉宝物、奇花异卉、石山盆景。亭中雅香轻烧,红烛照天,钟鼓不绝于耳。席间所饮所食,皆天宫琼浆、仙山珍品。几支仙曲过后,乡民躬身拜别,仙人们腾空而去。乡民们依旧循桥回到峰底,忽然“轰隆”一声,虹桥已不知去向,山顶的彩屋、桌椅也冲天而起,回首山顶,已寂无一物,只有幔亭峰峭拔如前。

如今幔亭峰下,已建起了幔亭山房和武夷山庄两座宾馆。幔亭山房有两座二层楼小别墅,武夷山庄设计更为独特,餐厅里有以“幔亭招宴”为题材的石刻,令人回想起当年武夷君“幔亭招宴”的盛况。

耸心骇目接笋峰

接笋峰在“五曲”隐屏峰西,崖壁上兀然挺出一座奇峭尖耸的石峰,陡直如撑天巨柱,峻削无比。在石峰半腰上,又横裂三痕,如同断了再接一般,有摇摇欲坠之感,令人“远眺既耸心,近瞻亦骇目”。登峰路径则更为险绝,要经过“虚步”处,过“鸡胸”、“龙脊”之险,才能达峰顶。故有人说,“升之如探虎口,以故涉其巅者,万无一二”。

接笋峰为何横断三痕?相传在很古以前,五曲有座小隐屏,小隐屏下面有座石堂寺。寺里住着一百个长老,其中九十九个大长老个个头胖肚圆,心术不正,寺里的事都推给人称小饭头的小长老一人干。大长老在庙堂里供了个金送子菩萨,在寺后面修了客厝,还在地底下偷偷挖了通道,为的是夜半三更时能溜进客厝,糟踏远路赶来求子进香住宿的妇女。

一天傍晚,有三个女娘来寺恳求借宿。小饭头见她们一个比一个生得水灵,劝她们赶快走。见劝不动,便偷偷地叫她们夜里要小心。半夜里,大长老们果然从地下通道一窝蜂爬进了客房。三个女娘拔腿就跑,长老们追至五更,忽不见三人踪影。三个女娘找到小饭头,如此这般地叮嘱了一番。第二天五更时,小饭头又去挑水,果然有只黑狗冲过来叼走了水瓢。小饭头记起女娘的话,追黑狗,一直追出去很远很远。这时,天上闪过三道亮光,小饭头看见那三个女娘正站在云头上,手持宝剑朝小隐屏砍去。只听“轰隆隆”一阵响,小隐屏断成几截倒了下来,把石堂寺压个稀巴烂。正在呼呼大睡的那九十九个大长老,全给压死了。

据说,那三个女娘是三皇元君变的。后来,三皇元君为了让世人都记住这件事,就把砍倒的小隐屏又接起来。因为接起来的山峰很象一支尖尖的笋,武夷人就把它叫做接笋峰。我们今天看到的接笋峰,也就有了三道横向的接痕。后人作诗曰:“何年折笋何年接?云护残痕傍隐屏。苍玉一枝龙欲化,醉携飞上奕仙亭。”

武夷首胜天游峰

天游峰在五曲隐屏峰后,位居九曲正中,巍然高耸,独出群峰之上,四周诸名峰拱卫,九曲溪又从东、西、南三面环绕着它,登临其巅,可见“山耸千层青翡翠,溪流九曲碧琉璃”的美妙景色,是唯一能观赏到九曲全景的山峰。徐霞客曾评点道:“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因而天游峰又被称为“武夷第一胜地”。



福建武夷山隐屏峰



天游峰绝顶有一六角小亭,名一览亭。在亭上纵目,只见群峰起伏,千峰飞翠,九曲环碧。倏忽之间,又烟雾弥漫,云海翻卷,人在其中,恍若游天。天游亦由此得名。

在天游峰顶纵览,其景不仅四时有别,阴晴晨夕亦迥然不同。晴时云烟全无,峰岩毕露,山水轮廓分明,山色青中带紫;雨天满山烟雨,山水迷濛,云雾飘浮,来去无踪,层峦隐现无定。遇雨后初霁之晨,烟云弥谷,随风起伏,如大海波涛,开合之间,群峰时没时现,宛若仙山蓬莱。

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一览亭处为上天游;天游观、胡麻涧则在下天游,此地古木成荫,涧旁题刻纵横。明代诗人钱秉镫有脍炙人口的《登一览台》诗:“闻到天游客罢游,果然此踞最高头。方知曲曲山回转,合使峰峰水抱流。丹碧皴中通估舶,烟云破处垦田畴。棹歌不向前途去,一览台边已尽收。”

“壁岩第一”仙掌峰

仙掌峰又名晒布岩,在天游峰之西,巨崖如壁凌空而立,下临碧水,半壁上有几个形同掌印的赭红斑痕,故名“仙掌”。仙掌峰巨形崖壁上,整齐排列着数十道流水冲刷而成的圆棱柱形沟痕,如廊柱参天,又似垂天巨锦为风吹皱,煞是壮观。

相传仙掌峰上曾有仙人晒布。有一天,天庭里为王母娘娘送锦布的大脚仙挑了满满一担锦布路过武夷,被这里的美景迷住,就放下布担一连玩了几天。待他想起布担,锦布已被晨露打湿。大脚仙怕王母娘娘怪罪,就赶紧把锦布抖开,晾在又平又光的大石壁上。见打湿的锦布皱巴巴的,他又驾着云用大手掌使劲把它们按平、扯顺。之后,大脚仙枕着扁担睡着了。等他醒来,已日过中午,太阳把岩壁晒得滚烫,锦布在岩壁上闪闪发亮呢。大脚仙匆匆去卷锦布。但是那些锦布纹,连同大仙按布时印下的大手掌印,已被晒进了光滑的岩壁。人们说,在雨天,当流水顺着崖壁沟痕淌下时,还真像一匹匹锦布挂在崖上哩。

仙掌峰壁角上,有明代陈省“壁立万仞”、沈敬 “仰之弥高”和无名氏的“见石面”等巨幅石刻。这“见石面”,指的是仙掌峰一石多面,从不同角度观之,所见不同,唯有到了崖下,才能真正的见到石的本相。这“石面”又高又阔,亦平亦险,壁立万仞而无纤尘,青苍莹洁。宋白玉蟾题诗云:“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葱积绿苔。”

仙掌峰以其奇丽壮观成为武夷一奇景,明代汪桂在《武夷山记》里评道:“仙掌一峰,堵天障海,铁肤冰棱,如万丈翠涛,天风吹立,宜为壁岩第一。”在接笋峰与仙掌峰之间,依崖临水,奇石盘错,修竹丛生。每当晨昏之时,烟雾升腾,浮云出没,聚散无定,故名云窝。云窝景色极妙,当浮云生出时,“石形互变态,山色从俯仰”,“夕鸟冲烟度,闲云傍石流”,虚幻若蓬莱仙岛。其间有巉岩突兀,色黝黑,其一形似笆斗,另有一个形如巨象,名铁象岩。以铁象岩为界,有上、下云窝之分。山志载,明万历十一年(1583),少司马陈省在此隐居,曾合上、下云窝构筑幼溪草庐,其中有宾云堂、栖云阁、巢云楼、生云台、嘘云洞、迟云亭、停云亭等十余处,极为精丽。今唯余岩间石刻。

武夷最高三仰峰

三仰峰巍巍矗立于七曲溪北,海拔七百多米,号称武夷最高峰。它的三个丹峰簇翠的峰头,斜插云霄,“千寻凌碧汉,层叠似丹梯”。山势西低东高,西缓东陡,最高峰名为大仰(又名三仰),余为中仰(二仰)、小仰(一仰),三峰叠出,一峰高过一峰,极为雄伟壮观。

在小仰半壁上,有岩洞名叫“碧霄”,高四五丈,广二三丈,洞壁上勒有明万历年间林培所书的“武夷最高处”五字。洞旁还有一井,传为宋代羽人白玉蟾炼丹之用。

在大仰峰腰,有一块平坦方正的巨石,称棋盘石,传言有仙人奕于此。棋盘石周围古树繁荫,凉爽宜人,诚如神仙憩息处。

三仰峰远离九曲溪,山高路险,只宜陆路游览。登峰的路径有数条,一般多取道山北的慧苑坑,沿章堂涧西行,到它的峰背再盘旋而上。山道崎岖曲折,纵横交错,蜿蜒于峭岩夹峙的峡谷中,易使人误入歧途。常人多只能登上中仰,很难到达大仰峰巅。但在三仰峰顶上远眺,武夷千岩万壑尽收眼底,就连向称“仙壑王”的大王峰和“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的第一峰天游,也匍匐脚下,屈身拱向。其景蔚为壮观。前人有诗曰:“三迭奇峰气象高,晓雾泄雨不崇朝;悬崖峭壁无人到,只恐峰头是碧霄。”

但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武夷最高的三仰峰上,你竟望不见盘桓山中的九曲溪!

在三仰峰南麓有三层峰,由三石叠成,山形较平板,亦不高,却自有其灵异之处。它背倚铸钱岩,前临小桃园,每当大雨到来之前,山中便涌起团团白色云雾,似朵朵白莲随风飘散、冉冉上升;遇天将放晴,山间云雾又会自行化开,露出青苍的峰峦,清幽如画。观察三层峰的景象变化,就可占晴雨,故人称之为武夷山中的“气象台”。

鼓子峰·灵峰

鼓子峰是八曲最高峰,双峰骈立,形状如一,耸峙于豁敞的八曲溪北。因其峰腰有圆石形如鼓,击之有声,故名“鼓子”。又因山形圆浑,双峰秀挺,极似双乳而俗称双乳峰。明代司马赵孔昭又把它改名并莲峰。每当旭日初升、云雾迷茫之时,两座峰头浮现云端,确也象一枝并蒂金莲,仰天吐艳。

鼓子峰岩上,曾有唐代王子钦所建道观,如飞楼高插云天。从“飞楼”可俯瞰八曲全景。前人诗云:“石磴攀萝上,嵚崎有路通。峰高长近月,树老惯吟风。楼阁云霄外,溪山指顾中。一击悬崖鼓,灵鼓声咚咚。”今遗址尚存。

鼓子峰西面岩壁上,还有个可容数十人的岩洞,相传有吴道人曾在此修炼,故名吴公洞。

登鼓子峰的路径,既可从鼓楼岩右折,溯桃花涧北行至紫芝峰背,拾级而上,也可由环佩岩上的猫儿石循山脊盘桓而上。山道曲折盘旋,如履云梯,有人诗曰:“千盘鸟道白云随,来往云中鸟不疑。”

灵峰在九曲之尾,危岩耸叠,直上云际,与大王峰分列于九曲西东两端,似有意争奇。峰峦苍翠,出产名茶。晴日拂晓,常有白云缭绕山腰,飘游无定,聚散无常,峰峦在云雾中忽隐忽现,恍若海上仙山,故又叫白云岩。

从星村石桥沿溪北公路前行,过石门“云关”,可达灵峰顶。石门内有白云庵旧址,庵后峭壁上有岩洞,洞内有架壑船和虹桥板残片。在峰北尽头,还有一个轩敞的岩洞,名“极乐国”,须攀援峭壁沿一线横坳蛇行而进,惊险无比。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亲历此径探险,事后作记曰:

“余从壁坳行,已而坳渐低,壁渐危,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则膝行蛇伏。至坳转处,上下仅悬七寸,阔止尺五,坳外壁深万仞。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得度其险。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置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也。”

灵峰很高,在峰巅纵目,青峰迷离,白云悠悠,九曲两岸,平畴如画。溪南的星村镇,屋舍井然,鳞次栉比,无限风光如画。前人有诗说:“九曲舟行忽旷然,白云深处见平川。直到舟回星村渡,方知身复落人间。”

天之枢极天心岩

天心岩在武夷山北风景区中,原名山心岩。《武夷山志》云:“以全山百二十里度之,是峰居其中央,犹天之枢极也,故曰天心。”也有谓此岩三峰并列,东面青山环绕,形似“心”字,故名天心。山北的名胜古迹,多荟萃天心岩四周。从这里东可达杜辖岩、神通岩和盘珠岩,西可至九龙窠、流香涧、清凉峡、玉柱峰和慧苑岩,南可到三花峰、马头岩、磊石岩甚至天游峰,北可去火焰峰、丹霞峰、鹰嘴岩、水帘洞以及青狮岩、佛国岩、龙峰、莲花峰诸幽胜。而由天心岩东行2里,沿公路东北去可抵赤石,南经马头岩可通星村,由此可见天心岩在武夷山所处的重要位置。

天心岩周围峰峦起伏、名胜荟萃,山上有绿竹苍松,山下有著名的永乐禅寺,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山志有载:此寺前身为山心永乐庵,明嘉靖七年(1528),道士韩洞虚重建后改名天心庵,是羽流的栖息之所。不知为何,后来又为禅客所占,扩建为永乐禅寺。寺院规制宏伟,楼阁嵯峨,松竹掩映,环境清雅,过去游人多在此投宿。

天心岩东三四华里处有杜辖岩,洞壁清奥,空谷幽深,是个可以使人“尘累日消,恬淡日就”的理想之境,历来是人们遁迹之所。相传因曾有杜、葛二女隐居于此,故名杜葛岩。又传说有乡人精壮小伙杜葛集乡兵在此御寇,故名。明万历初年,司丞吴中立结庐静修于此,始易名杜辖,并取其门径幽曲、车马不至之意,于岩壁刻“景阳洞天”四字,后为杜辖岩之别称。

杜辖岩四周峻壁环峙,竹树绕裹,俨如城堡,内里却隐着两个岩洞。从巨石垒叠的石门进去,前行十余步即见有千仞悬崖嵌空而出,下覆一片小谷地,风雨不侵。有一幢小楼、几株桃树、一泓清泉,幽雅宜人。此为下洞,名会仙洞。从洞旁拾级而上,在竹树荫蔽、流泉潺湲中,又见一穹然上覆的岩洞,有石几、石凳、石棋盘等。这是上洞,又名小有洞。二洞一平坦幽深,一峻绝轩朗,风格迥异,而同在一岩中,形如楼阁,殊为罕见。从岩上俯瞰,香炉峰、盘珠岩、丈人峰俱在脚下,各呈异象,人历其境,恍如登仙。明代诗人谢肇淛有诗云:“路出诸峰外,门开流水边。数椽栖洞屋,一带隔溪烟。雨涨岩头瀑,泉滋石罅田。萧然车马绝,鸡犬亦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