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苏州之旅·红梅公园·楼台胜迹山水清音

悠悠吴越曲·苏州之旅·红梅公园·楼台胜迹山水清音

漫步常州,怀想几千年来的文采风骚,可以到古兰陵的山山水水去探访名流遗迹,也可以领略江南古城的宁静清幽。常州名胜有纪念苏东坡系舟、洗砚、终老之处的舣舟亭、洗砚池、孙氏馆;有纪念王安石“走马上任”、“守常一年”的“半山亭”;有为记载宋大观三年一科三百名进士常州独得五十三名这一盛况而建的荣赐亭;有为宋维、宋绛和丁宝臣、丁宗臣两对兄弟同登进士榜而建的双桂坊;白云溪上,布衣诗人黄仲则“咳唾珠玉”的书斋两当轩指屋可辨;唐家村西,文武全才的唐荆川杜门读书的五言楼遗迹犹存。特别是被誉为“东南第一丛林”的天宁寺、“巍巍乎七层巨构”的文笔塔和“拟仙都之仿佛”的红梅阁,至今仍堪称胜迹。

古刹冠东南

在今常州林木葱郁的红梅公园南端,雄距着一座千年古刹——天宁禅寺。唐代永徽年间,金陵牛头山法融禅师来常州化缘募粮,“筑室十数楹”,即为天宁寺的始创。唐天复年间,维亢和尚过常州,感于法融旧事,便“施舍利,卜寺址”,正式建寺,取名“广福”。后宋代几经改名,称“万寿崇宁寺”,至北宋政和元年(1111),才改今名,香火遂盛,与镇江金山寺、扬州天罗寺、宁波天童寺并称为禅宗四大丛林,天宁寺还称为“东南第一丛林”。其后,屡经废兴。现存的主要殿宇是清同治、光绪年间,在普能真嵩禅师、善净清如禅师和冶开清熔禅师等主持下,经过近四十年时间逐步修复的。

天宁寺规模宏敞,东南罕见。主要建筑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楼及九莲阁、达摩阁等。其中大雄宝殿高9丈多,巍峨宏峻。清代庄受祺《天宁寺重建禅堂记》描述道:“常州天宁寺者,负郡东郭、翼然耸然,基广百亩,殿高十仞。金碧庄严之相,欂栌宏丽之规,玉墀藻井之观,琳宫邃宇之胜,固已甲于吴会,美尽东南,……海内开敏之士,有不来游斯邦、结制斯寺者,辄以为憾。”从山门而入,进天王殿,有四大金刚分列两边,各高数丈。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及其左药师佛和其右阿弥陀佛则更高大,蔚然壮观。后面塑观音大士像,东、西罗汉堂列罗汉五百尊,还有石刻罗汉像五百一十八幅,分嵌大殿前两侧墙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历史上的天宁寺,僧众常满千人。一些僧侣在诵经礼佛之余,还著书立说,如明代戒润著《楞严贯珠集》、清代纪荫撰《宗统编年》等。也有一些出家人精于武功。相传有位把守山门的和尚,当寺里养着的两匹好马被人晚上盗走后,他赶上去夺了回来,两腋各夹一马;越墙而归时,遭到别人暗算,摔断了右腿,从此成了瘸和尚。乾隆六次下江南,曾三次进寺拈香,第一次赐方丈实彻“银牌荷包”,给寺僧“颁赐各件”;第二次赐方丈实彻“紫衣”;第三次题写了“龙城象教”匾额和大雄宝殿上楹联:“合相证三摩光融西竺;众香超万有界现南兰。”

塔影掩重檐

文笔塔原名太平寺塔,建于何时,志书没有明确记载,从太平寺建寺时间推算大致有一千到一千五百年历史。据《武进县志》载:“相传塔为郡中文笔峰,每祥光腾现,开甲第之先兆云。”《武进·阳湖合志》载:“塔之东有文笔楼。”这些记述,可能就是塔名“文笔”的由来。塔下有僧院数间,名为“塔影山房”。《武阳志余》描述这处景致说:“每至夕阳返照,金碧灿然,檐隙塔影不过寸许,七级倒垂,晦明不灭”。《武进、阳湖合志》则说:“塔影倒悬于东壁,长可尺许,晴阴朝夕皆同。”常州人孙天球在《题塔影山房》诗中形象地描绘道:“七级耸层翠,一罅御倒影。”漫长的岁月中,文笔塔曾几建几毁,今塔影依旧,游人登上塔顶,常州城一览无余。

红梅证仙踪

“出郭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如霞。樵阳未即游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这是清代常州诗人赵翼吟咏红梅阁的诗句。阁前小池一方,梅林半亩,波光树影,掩映疏帘,难怪有人称道它“拟仙都之仿佛”。赵翼为何称这里为“羽客家”呢?原来这里曾为道院,传说张紫阳和徒弟薛道光、石杏林在此阁修道、著书,有《悟真篇》一卷行世。阁内供奉从秦汉到元明的“仙学源流”。红梅阁便因紫阳真人手植红梅于此而得名。民间另有“龚子彬遇仙”的故事更具神话色彩。龚子彬是元代一个县吏,在玄妙观清理积案。一天他因事外出,错过用饭时间,回来后仍不见婢女送饭来,一怒之下回家责打婢女,失手将之打死。后来他发现饭菜盖在案卷下面,已经变质,才省悟自己冤枉了婢女。他又想到自己处理这些积案,情况错综复杂,哪能一一弄清,长叹一声,将案卷全部烧掉,然后到刺史处请罪,刺史判他充军云南。恰巧刺史是云南人,就托他捎封家书。解差押解途中,遇一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解下腰间丝带连同拐杖交给二人,让他们手拉丝带,跨上拐杖,霎时拐杖腾空而起,眨眼在一座城市降落,只见红梅盛开如火如荼。一问才知已到云南,刺史的父亲见家书竟属当天日期,问明原因,惊叹不止,立即代龚子彬向当地官府请假回常,并捎回家信。龚子彬又骑上拐杖回到了常州,刺史以为他尚未动身,龚子彬呈上刺史父亲回信和从云南折回的红梅,刺史才信以为真。龚子彬把红梅插在玄妙观内,红梅很快怒放,观内这座阁自此便被称为红梅阁。

林下有清风

明清时,常州园林盛极一时,李兆洛在《复园记》中说:“吾乡自明中叶以后,颇有园林之盛。”其中有山明水秀的蒹葭庄、规模宏伟的青山庄,有“疑是武陵”的桃园、种竹千枝的竹叶园,有林壑优美的约园、映水一山的近园,有钜丽甲于一时的东皋园等。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这时常州出现了一位叠山名手戈裕良,他在大江南北留下了许多名作,致使故乡常州清代建起的许多园林却因此而不敢贸然称园:或以约乎成园,而名“约园”,或取意为园,名意园,或以近乎似园,而名“近园”,或更有名“半园”、“暂园”及“未园”者。现存园林极少,只有近园保护较好,约园、意园留有残迹。

近园又名静园,为清顺治年间进士杨兆鲁所建。杨所撰《近园记》记述:“自抱疴归来,于注经堂后买废池六七亩,经营相度,历五年于兹,近乎似园,故名近园。”园成后,杨兆鲁曾邀著名书画家王石谷、恽南田、笪重光等在园雅聚,传为一时盛事。近园布局,清幽明净,映水一山,洞壑亭榭,楚楚有致,占地不广而曲尽画理。

约园原系明代官府饲鹿场,当年园中花木扶疏,清流回环,池边罗列景致各异的奇石,在怪石嶙峋间,有紫藤一株自石缝中蟠曲而上,仿佛翠盖。现在该园虽无往昔盛累,然池水萦绕,仍擅林壑优美之胜。意园原为清初状元赵熊沼的邸花园。光绪十二年史干甫改建后称意园。园四周筑有围墙,并用龙形花墙隔为内外园。内园叠假山四座,呈春夏秋冬四景,意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