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大漠风·乌鲁木齐之旅·乌鲁木齐·多民族聚居之地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位于天山北麓的乌鲁木齐河两岸的河阶地上。它处于亚欧大陆腹地,是世界上离海最远的城市。
关于乌鲁木齐一词的来源,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源于汉语“轮台”的音变(乌鲁木齐市一带古有轮台县之称);一说源于回鹘语,意为“团结战斗”;一说源于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清代名为“迪化”,意为“启迪教化”,是清政府民族歧视政策的产物。1953年恢复乌鲁木齐旧名。
从古到今乌鲁木齐一直是我国西部民族聚居地。古代这里生息繁衍着姑师人、匈奴人、高车人、突厥人、回鹘人、汉人、蒙古人等。现在这里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蒙古、乌孜别克、锡伯、达斡尔、东乡、俄罗斯等三十八个民族。
乌鲁木齐古八景
乌鲁木齐市依山傍水,其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均富于鲜明的特色,清代有八景之说,即“阅微草堂”、“鉴湖泛月”、“翠馆鸣禽”、“塔映斜阳”、“长桥饮马”、“香妃出浴”、“抱冰挹雪”、“影虹垂钓”。
阅微草堂、鉴湖泛月、翠馆鸣禽在人民公园内。阅微草堂位于园内鉴湖南岸,1921年为纪念清代文人纪晓岚所建。鉴湖俗称海子,原是乌鲁木齐河潴成的湖沼,1884年经新疆巡抚刘锦棠疏浚成为游览景区。“阅微草堂”本是曾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的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在北京虎坊桥的故居名。乾隆三十四年(1769),纪晓岚因冒犯“圣威”被革职流放到乌鲁木齐;乾隆三十六年遇赦回京。乌鲁木齐人民在修建鉴湖公园(今人民公园)时,在湖内筑亭置阁以示纪念,依然称作“阅微草堂”。
乌鲁木齐市东郊,有一狭长山谷,沟中泉水终年不竭,积流成溪。二百多年前,当地群众借水势修建了水磨,遂得名“水磨沟。香妃是乾隆皇帝的宠妃,原名艾兹穆·玛木黎孜姆,出身于维吾尔贵族之家。据传香妃路经乌鲁木齐时曾在这里的温泉中沐浴洗尘,丽质倩影,身飘异香,遂得名香妃。“香妃出浴”一景即由此出。水磨沟温泉水含有硫、磷等矿物成份,水质滑润,舒筋活血,有健身骨、治百病的圣水之称。现建有温泉疗养院。
“塔映斜阳”指红山顶上的“镇龙塔”。红山山头呈虎头形,故又名虎头山或虎头峰。传说它原是瑶池里的一条神龙,因触犯天条被罚到这里化作一座山岭,可它不思悔改,一天天向乌鲁木齐河对岸的妖魔山(雅玛山)靠近,妄想阻塞河道,造成水灾。人们就在山顶修了一座九级宝塔“镇龙塔”,镇住了“神龙”。此后这一带便风调雨顺,花木繁茂,瓜果飘香。红山是乌鲁木齐市的制高点,登上红山放眼环顾,可尽览全城景色。红山被看作乌鲁木齐市的象征,红山塔亦成为“城徽”,高耸于西陲名城。
“影虹垂钓”与“抱冰挹雪”都是新疆独特的景观。每当夏日雨过天晴,一弯彩虹宛若空中垂钓,博格达山恰似巨型鲜活鲤鱼,裸露巅峦的脊背,张开冰峰之口,腾跃云海,势如吞钓。“影虹垂钓”即指此。“抱冰挹雪”指冬季的乌鲁木齐冰封雪掩、银装素裹的美景。每逢新雪过后或出现霜挂时,满城玉树银花,晶莹闪烁。
西大桥下的“长桥饮马”寓意深远,匠心别具:但见两匹石雕骏马立在桥头泉边,一低头饮水,一昂首引颈长嘶,寄继往开来之寓。
麦西莱甫晚会与阿凡提
新疆是歌舞之乡,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幽默开朗。每当喜庆节日,往往邀集亲朋好友举行歌舞笑话晚会,这种晚会有个著名的维语名字,即“麦西莱甫”。这种欢乐聚会处处皆有,非常普遍。
晚会开始时,一维族少女头戴绣花小帽,身穿彩色长裙,在鼓乐声中走向场地中央向大家微笑躬身问好。她右手抚胸随即翩翩独舞起来,然后邀请男青年对舞,小伙子刚劲的舞步与风趣幽默的表情会引起阵阵欢笑。于是青年男女纷纷起舞,老人孩子也参与其中。歌舞到高潮处,鼓手不停地把手鼓高高举起又抛向空中,以整个手掌猛击鼓面,并激动地大声伴唱。观众扬臂高呼“加油”,为他们鼓励,对高超的舞技、高速的旋转则大声叫好:“巴力卡勒啦!”(意为“妙啊”)。有些七八十岁的民间艺人,可以头顶大茶盘,茶盘中放着十二只细瓷大碗和两个大花瓶,以轻快的舞步,围场起舞,或舒展双臂旋转,或前俯后仰,或金鸡独立,而头顶托盘却稳如泰山,真是扣人心弦。此外,还有桌子舞、小游戏(如传手帕等)、说笑话等节目。
说笑话是风趣幽默的维吾尔人的特长,他们人人都会说阿凡提的故事,边说边笑,直到深夜。
“阿凡提”不是名字而是一个称号,意为“先生”、“老师”,是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他的名字叫“纳斯尔丁”。传说他是十世纪的维吾尔人,或是十三世纪的土耳其人,他的故事流传在中亚的许多国家,在我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中也广为流传,被称作“霍加·纳斯尔丁”或“毛拉·纳斯尔丁”。“霍加”与“毛拉”都是伊斯兰教中对智者的尊称。阿凡提是一个非常聪明而幽默的人物,他的故事诙谐风趣,引人发笑,诱人思考。其中许多是纯粹开玩笑的,但也有许多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自嘲的,广大人民用它抨击坏人坏事,批评落后意识,表现自己的爱憎感情。如今许多故事已译为汉文发表,并摄制了电影。但在民间却仍然流传不衰。除阿凡提外,维吾尔的笑话人物还有麦西热甫·热赫木巴巴(浩罕县)、毛拉·再丁(鄯善县)、赛来·恰坎(疏附县)、毛拉·买提亚尔·罕里潘特木(喀什市)、肉孜·喀尔、塔特里克·卡萨(托克逊县)、雅库甫伯克(伊犁市)、赛兰依·托合提(岳善湖县)、艾西克雅尔、纳曼特(伽斯县)、、斯坎丹尔·艾克库力(柯坪县)、西仁·都尔阿(于田县)、依卜拉音·萨依提(柯坪农村)、艾沙木·库尔班(伊宁),等等。这些笑话互相影响,不断有新作产生,成为新疆地区的一种文化特色。
维吾尔史诗《乌古斯传》
在高昌回鹘汗国时期(九至十三世纪)维吾尔文学十分繁荣,出现了许多诗歌、故事传说、戏剧,而且出现了大型史诗;还从汉文、梵文、龟兹文翻译了大量佛教、摩尼教的经典、故事。主要作品有《乌古斯传》、《吐鲁番歌谣》、《摩尼赞美诗》、《佛教诗抄》、《恰希培那王的故事》等等,《金光明经》、《两王子故事》已译为回鹘文。
维吾尔文的史诗《乌古斯传》最早的手抄本是十三世纪成书的,在吐鲁番等地流传,又被收入各种史书。原文散韵相间,有最古老的维吾尔诗歌形式“八音节诗”的诗句。主要叙述民族远古的历史与光荣的征战,并象征着社会的分化。其梗概如下:
阿依可汗(喀拉汗的皇后)生下了乌古斯,他的脸是蓝的,嘴像火一样红,眼睛粉红色,头发眉毛是黑的,比天仙还要漂亮。他只吸了母亲的初乳(乌古斯可汗由此得名)就开始吃肉、饭食和酒浆,并会说话了。四十天后,已长成壮汉,牛腿狼腰貂脊熊胸,全身都长着毛。那时,大森林里有只独角兽常吃马匹和人,乌古斯猎获的鹿与熊也被它吃了。于是,乌古斯用长矛刺死了它。
有一天,乌古斯正在祈祷天帝,只见天闪蓝光,蓝光下一少女独坐,额上有亮晶晶的痣斑,像北极星一样。乌古斯娶了她,生了三个男孩:昆(意为太阳)、阿依(月亮)和优勒都兹(星星)。又一天,乌古斯看到湖水中的树洞里有位美丽的少女,眼睛比蓝天还蓝,头发好像流水,牙齿好像珍珠,于是娶了她,也生了三个男孩:阔克(意为天)、塔格(山)和特额孜(海)。然后,他欢宴臣民,设了四十张桌子和四十条板凳,摆上各种饭菜果品和美酒。宴会之后,乌古斯向臣民下诏说:“我做了你们的可汗,让我们拿起盾牌和弓箭。我们的族标是“吉祥”,我们的号令是“苍狼”,我们的铁矛像森林一样。让野马布满我们的猎场,让江海在我们土地上流淌。让太阳做旗纛,蓝天做穹帐。(郝关中译,原文为古典八音诗体)又向四方各国传令:“吾乃回鹘大汗,宜做四方君长”,并表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于是右方阿尔顿可汗以珍宝进贡,友好相处。但左方(即南方)罗马可汗,有无数城堡,拒不入盟。乌古斯可汗率军征讨,四十天后走到慕士塔格,帐房中射进一道日光,亮光中走出一只苍毛苍鬃的大公狼,对他说,“嗨依,嗨依,乌古斯,你要去征服罗马;嗨依,嗨依,乌古斯,让我在前面来带路。”于是苍狼领路,在亦得勒河(汉文阿得水,今伏尔加河)岸的黑山下以长矛弓矢恶战一场,打败了罗马王,夺取了他的汗位和臣民、财宝。罗马王的弟弟俄罗斯伯克有个儿子,向前来征讨的乌古斯可汗称臣纳贡,永以为好,可汗给他起名萨克拉夫(即斯拉夫,有守护之意),要他守护好山顶湖泊中的那座城堡。于是乌古斯率军渡过亦得勒河继续前进,苍狼又为他们引路。
他们又经过大冰山、金属银柱的房子,征服了旷野的女真可汗。为了搬运战利品,工匠造了高轮车,行车发出“康居”之声,即起名“康居”;工匠则被赐名“康里”。然后,苍毛苍鬃的公狼又带着大军征服了身毒(印度)、唐兀惕、夏木等地。又征服了南方的巴尔卡,这里炎热而富足,人民肤色漆黑,君主名马萨尔(似指埃及)。
最后,乌古斯根据占梦先知的预言,把儿子们找来,要昆、阿依、优勒都兹向日出的东方去打猎,另外三个儿子则向日落的方向去打猎。三个儿子从东方捡回一只金弓献给父亲,乌古斯高兴地把金弓折为三截分给他们三人。去西方的三个儿子拣回了三支银箭献给父亲,乌古斯笑着把银箭分给了他们。然后召开全族大会,召集士兵属民共同议事。牙帐朝东,右方立一长杆,上挂一金鸡,鸡腿上绑一白羊;左方亦立一长杆,上挂一银鸡,鸡腿上绑一黑羊。布祖克部落坐在右方,乌巧克部落则居左,他们大吃大喝四十个昼夜。乌古斯可汗就这样高高兴兴地把国土分给了儿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