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苏州之旅·常州·齐梁文彩宋明风骚

悠悠吴越曲·苏州之旅·常州·齐梁文彩宋明风骚

常州古代文化史异彩纷呈,最晚到南朝齐梁年间,这里的文化就已经相当发达,出现了齐梁皇族文人群。至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终老是乡,政治家王安石在这里为官一年。文化传统的深厚,使读书人多学有所成,宋大观三年一科三百名进士,常州独得五十三名,宋维、宋绛和丁宝臣、丁宗臣两对兄弟同登进士榜更为一时之盛事。明代东林党崛起,常州又出了几位铮铮铁骨的人物,使古常州文彩之中又添几许风云。

依稀兰陵古墟

距今常州40公里,有镇名万绥,又名阜通。据地方志载,阜通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的故乡,故称“齐梁故里”,又因从东晋大兴元年(318)至隋开皇九年(589) 二百七十多年中,阜通镇都是兰陵县治所在地,所以又称“兰陵古墟”。萧氏最早定居于此的是西汉萧何二十四世孙萧整。萧整原籍山东峄县,峄县原名兰陵。战乱中萧整逃到阜通建立侨县,称南兰陵。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都是萧整的后代。齐梁遗址大都毁圮,只据传说及史书所载可约略窥其一斑。智宝寺相传为梁武帝故宅。萧衍笃信佛教,舍宅为寺,建“慧炬寺”,后改“智宝禅院”,建筑今已不存。罗妃桥,相传为梁武帝一罗姓妃子所监造。罗妃桥附近有井名志公,为萧衍的师父志公和尚勘地开凿,井水千年不涸。碗池传说是萧氏家族洗碗池,已废。这里还有庞大的齐梁陵墓群。其中有齐高帝萧道成的泰安陵、其父萧承之的永安陵、齐武帝萧颐的景安陵、齐景帝萧道生的修安陵、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梁武帝萧衍的修陵、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梁简文帝萧纲的庄陵。

萧氏文史并茂

齐梁两代,在政治上无所作为,而齐梁宗室却文彩焕发。萧子云是善书草、隶的“飞白”书家,还编成《晋书》一百卷(今仅存辑本一卷)。萧子良是“竟陵八友”之一,他集学士,抄五经、百家,编成千卷《四部要略》。梁武帝萧衍精研乐理,创制出相当今日“校音器”的器具,定名为“通”,他还制成十二根笛子以应十二律,相当于今之“定音笛”。梁简文帝萧纲则是诗史上“宫体诗”的发轫者。在这些宗室文人中,最重要的是萧统和萧子显。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梁武帝萧衍长子。齐永元三年(501)生,梁天监元年(502)册立为太子,未即位而卒,年仅三十,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他性情敦厚,宽和容众,不遗余力提倡文学,《梁书·昭明太子传》说他“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间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是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他在今江阴顾山建“文选楼”,与刘孝威、庾肩吾等人讨论古代文化典籍,精心选辑秦汉以来的诗文作品,有《文选》三十卷,世称《昭明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分类选集。据《江阴志》载:“文选楼在顾山寺,旧有楼七楹,楼前有山茶一株,传为昭明手植。”现在文选楼已无遗迹。

萧子显,字景阳,是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王萧嶷之子,在南齐是煊赫一时的皇族,由齐入梁,并请准梁武帝编写《南齐书》。这部史书综合取材于南齐史官江淹所撰《十志》、沈约所著《齐纪》、熊襄所著《齐典》,以纪传体形式编为南齐一代完整的史书,后世列为二十四史之一。萧子显以当代人叙当代事,在《南齐书》里纪录和保存了这段历史时期的许多重要史实。第四十四卷《沈文季传》记录了唐寀之在三吴地区发动起义的情况;在第五十二卷中为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立传;在第四十卷《竟陵王萧子良传》等篇目中,则记述了追逋租、征赋役、兴水利、开垦田等原始资料。萧子显除编撰《南齐书》外,还采纳众家之说,编成《后汉书》一百卷。

文星殒落常州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阴历七月二十八日,一代文豪苏轼在常州孙氏馆与世长辞,实现了他四十多年来“逝将归老”的宿愿。讣闻传出,“士民惜哲人之萎,朝野嗟一鉴之逝”,常州满城上下,无不悲痛。人们记得他五月从扬州来常不久,一天黄昏,他乘一叶扁舟,半袒上身,由后河入运河,当时万人空巷,以一睹东坡为幸。他手执蒲扇,对同舟朋友说:“莫看煞轼否!”

苏轼终生眷恋常州,费补之在《梁溪漫志》中说:“东坡缘在常州”,“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东坡自己也在《楚颂贴》中说:“逝将归老,殆是前缘。”苏轼一生到常州十一次,最早结缘常州则是在宋嘉祐二年(1057)及第进士的琼林宴上。他和常州府所属宜兴的蒋颖叔、单锡,武进的胡完夫一见倾心,对常州、宜兴心驰神往。熙宁六年,他在杭州通判任上,夜宿常州东郊通济桥畔船上,写下《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二首,其一曰:

《齐梁文彩·宋明风骚》古诗句出处: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与其说这首诗是作者远离岷峨,除夜独宿引起的乡愁,不如说是他经历了十六年风云变幻的官场生涯,屡受排挤,壮志难酬的苦闷。他渐萌退志,在宜兴购买了田宅,为日后卜居作准备。“乌台诗案”后,东坡被贬黄州,后又“量移”汝州时他特意绕道常州,再次买定田产,并写了《楚颂帖》表达归老田园的心情。至真州,他写了《乞居常州表》,被皇帝批准。可惜后来他又被起用,仕途更加坎坷,一直到海南都留下了诗人宦海飘泊的足迹。建中靖国元年,徽宗立,实行大赦,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如“穷猿投林”,带病回到常州。在常州的两个月中,他孜孜于提絜后辈。东坡去世前,将他在海南所写的《易传》等三部著作交托好友钱济明,后来《易传》以《毗陵易传》的书名刊印。一代诗仙在常州殒落,给常州文化史留下了辉煌而凄清的一页。

壮哉东林名士

宋以后,常州逐渐成为士林竞秀、学者辈出之地。明末东林讲学的著名学者许多是阳湖武进人,在东林党同阉党的反复较量中,常州出现了不少刚正不阿、以风节自持的人物。缪昌期,江阴人,进士出身。因为传说左副都御史杨涟参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的奏章是他代为起草的,魏忠贤将他逮捕入狱,他受尽酷刑,惨死狱中。李应昇,江阴人,曾任御史。杨涟参劾魏忠贤,受到熹宗的斥责,李应昇上疏为杨涟辩护:“从来阉人之祸,其始莫不有小忠小信以固结主心。根株既深,毒手乃肆。……魏忠贤一日不去,则皇上一日不安。”阉党派缇骑来常逮捕李应昇,引起一场轰动全城的抗暴斗争。邑人、东林党人孙慎行所著《荆驼逸史·恩恤诸公志略》载:“方公(指李应昇)逮时,吾邑人绕之数千欲夺公,竟逐缇骑殴。驿有一总角子捶鼓号,见缇骑藏架上,搜出之,捶几死。”李应昇被捕到京后,备受五刑而死,年仅三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