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黄山之旅·潜山·野人寨风光
野人寨,简称野寨,又名谷口,位于潜山县城西北,相传很早以前曾出过野人。宋末,潜山农民义兵刘源在此起兵结寨抗元,故名野人寨。这里据山扼水,形势险要,为天柱山门户,也是名胜荟萃之地。汉武帝当年祭封天柱山的祭台,汉末左慈垂纶的钓崖,“潜阳十景”中的“山谷流泉”、“九井西风”、“吴塘晓渡”、“石牛古洞”等都云集于此,此外尚有千年宝塔、古刹太平塔、山谷寺等,引得历代文豪如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王士祯等流连忘返,写下大量诗篇,并留下宝贵的摩崖石刻。
太平塔与太平寺
太平塔,坐落在潜山城北太平山麓。塔凌空高耸,气势雄伟,是我国最古老的宝塔之一。《潜山县志》载,此塔初建于晋咸和年间,距今已一千六百多年。太平塔又名北门塔,是梅城四门塔之一。传说潜山古城形如竹筏,泊于潜河、皖河汇合处。人们为防止这个“竹筏”被洪水冲走,便在东西南北四门建起四座浮屠,当作“竹竿”将“竹筏”扎住,使之永不漂移。今四塔废三,唯存北门太平塔。
太平塔八方七级,高约18丈,砖身中空,四门对开,形状极为奇特。塔内各层原为木板所铺楼阁,后楼板全毁,故可直望塔顶。四周层层浮雕佛像,造型生动,栩栩如生。该塔前有真武殿,后有玉皇阁,旁有太平寺。“后因兵燹,改建寺于塔前”。(《潜山县志》)宋崇宁三年,塔曾重新修建。明洪武年间,又加以修缮。现存古塔,为宋时修建。
太平寺曾是宋白云守端禅师及禅宗一代祖师法演说法之地,后五祖演的后代舒州太平慧勤、佛鉴禅师也曾住寺、设道场,弘扬佛教经义。据说五祖演及其弟子皆通经史、工文学。一次,一弟子告辞,作偈曰:“西别岷峨路五千,示携瓶锡礼高禅。不材虽见频挥杖,钝足难谐再举鞭。深感恩光同日月,未能踪迹上林泉。诘朝且向山前去,他日重来会有缘。”法演也作偈道:“皖伯台前送别时,桃花如锦柳如眉。来年此日凭栏看,依旧青青一两枝。”
关于太平寺的来历,当地还流传一个故事:太平寺原名巴雷庙,主持和尚暗地里打家劫舍,弄得人心惶惶,周围极不太平。一个云游武僧闻听这里鸡犬不宁,聚众打进庙里,一举歼灭恶僧。之后化缘集资,重修巴雷庙,拆除原机关、暗道,从此庙风大振,香火始盛。这一带得以太平无恙,人们便改巴雷庙为太平寺,寺旁的塔也就称作了太平塔,该武僧圆寂处则题为“真武殿。”
此地冠南州
“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声名显赫的山谷寺,坐落在三祖山上。旧名乾元禅寺,俗称三祖寺,是天柱山最大的古寺。据《安庆府志》和《潜山县志》载,南北朝宋、齐间,三祖山是“何氏三高”隐居读书之地。梁武帝时,高僧宝志禅师来到此地,何氏献其宅为山谷寺,外建七小塔。唐天宝乙酉年(745),舒州别驾李常建觉寂塔。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赐山谷寺为乾元禅寺。因周隋间,禅宗三祖僧璨隐于此,故俗称三祖寺。僧璨大师十岁出家,四十余岁时,往太湖司空山拜慧可为师,深得二祖神光大师器重,后即传法为三祖,立名“璨”。僧璨隐居舒州皖公山十余年,而无人知之。他著有不少佛教禅宗经典,最有影响的一篇为《信心铭》,被当时的禅宗僧众奉为“座右铭”。隋开皇年间,十四岁的沙弥道信来山谷寺拜师三祖,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问:“谁缚汝?”曰:“无人缚”。师便曰:“既无人缚,何更求解脱?”道信顿悟,九年之后被授予法衣为四祖。隋大业二年(606),三祖由道信随从,从广东罗浮山回山谷寺,设坛为僧众广宣心要。说法完毕,于法会大树下合掌而终。后人尊他为“三祖菩萨”,三祖寺由此得名,山也因名三祖山。
一千五百多年间,三祖寺屡经兴废。因禅宗二祖、三祖、四祖都曾在天柱山区说法,故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三祖寺的修葺。三祖寺的鼎盛期是在隋唐间,当时楼观沉沉,高僧云集,一如前人徐桂《游山谷寺》所云:“乾坤留胜迹,开凿赖神功。吴楚山河胜,隋梁栋宇崇。浮屠清汉上,殿阁紫烟中。地涌千山合,天开一鉴空。”可惜这番盛景为元兵所毁。明清时重建的大雄宝殿、宝公殿等也相继毁于兵燹,只存遗址。如今的三祖寺,只是昔日之塔院。
三谷寺院内,有高十余丈,从塔底至塔顶共七十一级台阶的觉寂塔。该塔又名三祖塔,始建于唐代。据《潜山县志》载,三祖僧璨合掌坐化后,肉身葬于寺后。唐天宝乙酉(745),舒州别驾李常,素仰祖风,访得三祖坟墓,将三祖肉身火化,得五色舍利子三百粒,“以百粒寄荷泽禅师,常留百粒,以百粒出己俸建塔,南窦塑师像”,“龛灯荧荧,佛香袭人。”塔建成于唐肃宗乾元初年(758)。唐代宗大历七年(772),扬州牧御史大夫张延赏为请于朝,“溢禅师曰镜智(一曰鉴智),塔曰觉寂。”唐武宗会昌间灭佛法,塔与碑俱毁。唐宣宗大中初复置塔。唐懿宗咸通二年(861),舒州刺吏张彦远重建碑并作记。后虽多次重修,犹未失唐代风格。明安庆知府石简《游皖山记》写道:“塔外旋中空,出入相制,与他塔异,跻蹑处石半销。盖自唐天宝及今,殆千余年矣。苔莓不茁,鸟雀不栖,屹屹立如当代。”
三祖寺南有立化亭和三高亭。立化亭,呈“莲花缸”状,体形优美典雅,为璨禅师合掌化身之处。三高亭,高丈余,为明郡守胡缵宗因钦佩何氏三高清风亮节而在其故居所建。亭两侧亭柱刻有民国七年何雯所题对联:“长揖傲夷齐,看山外白云招隐共诗崖酒岛;所居在廉让,访洞中丹灶编书继高士神仙。”何氏同胞三兄弟何求、何点、何胤在六朝南北朝晋、宋、齐、梁时,显赫一时,“公侯将相,布列于朝,印累累而绶若若,殆不可以更仆数”。三人“皆以世胄而抱经济之才,为朝廷所侧席以求者也”。但三兄弟有感于“家庭之变、国步之更”,隐居在山谷寺潜心读书,“终其身而不仕”。后人仰之,谓其“何氏三高”。
三祖寺前河滩,有“潜阳十景之最”的“酒岛流霞”。数百年前,酒岛的景色极为奇特。旧志记载:“山谷寺前有石岛(又名酒岛),石色殷如赤玉,清流映澈,光彩绚烂如霞。游人每于此泛觞,不减兰亭辋川之胜。今为沙淤塞,疏瀹之,石色波光如故。”相传,唐代诗人李白在石岛上饮酒赏景,见殷红的石色映在水中,晃晃漾漾,如彩霞流荡,不禁诗兴大发,挥笔写下“酒岛流霞”四个大字。此后,这里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驻足,题词吟咏。明朝诗人罗庄在《潜山古风》中写道:“何人坐石临溪涯,笑挹酒岛倾流霞。一杯之水天所酿,至今风味犹堪夸。”
三祖寺石牛溪下游,有一泉潭,澄泓不流,莹澈清美,这便是为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所酷爱而题额的“摩围泉”。黄庭坚挚爱摩围泉,自号“摩围老人”,常终日在此展卷诵读,吟诗作赋,留下许多诗歌和遗迹,吸引众多游人至此欣赏“天柱十景”之一的“山谷流泉”。
汉祭台与应梦井
野人寨后山真源宫西,有一三层高台,这即是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刘彻祭封天柱山为南岳的祀台。
封禅是古代非常隆重的礼仪,只有皇帝有权封禅。汉武帝刘彻,曾在泰山等多处名山行封禅大典。元封五年封天柱山是其中的一次。
相传汉武帝在此设坛祭岳时,“山高无水,庙有四镬,可受四十斛。祭时水辄自满,祭毕即空。历代岁皆四祭,后改三祭,一镬遂败”。很是神奇。汉武帝还在天柱山建五岳祠,“祀泰、华、恒、嵩及潜,至明时,燎亭犹存”,明末祠毁于兵火。至今,野人寨东1里还有汉武帝舍舟登陆,所经过的旌驾桥和天柱寺前的回龙桥。
隋开皇九年(589),南移衡山。但天柱山并未就此冷落,至清末的一千三百多年间,历代皇帝对天柱山仍然十分向往。如唐玄宗李隆基,虽未到过天柱山,却对天柱山深为倾心曾写《送元洞真人谒司命祠》诗,赞美天柱山,甚至还梦游了溪谷回环、台阁隐现的汉祭台一带。后玄宗命人在汉祭台之东掘井,掘得一泓清冽隐泉,赐名“应梦井”。中使王越宾当时曾赋诗云:“碧坞烟露昼未开,游人到处尽徘徊。凭借谁问岩前叟,曾托吾皇一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