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浙东浙南之旅·天台山·天台一宗流四方
天台山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是名僧济公的故里,也是智者大师开创教义的地方。
主峰华顶峰有“拜经台”,曾是智者大师拜《楞严经》的地方,善兴寺东北的“太白读书堂”是李白读书处,而“王经洞”和墨池相传是王羲之书《黄庭经》的地方。
国清寺
国清寺位于天台山南麓,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始建于隋大业四年,距今已一千余年。创建人智顗,又称“智者大师”。据载,国清寺刚开始伐木筑基,智顗便圆寂了,留下“寺若成,国即清”的隐语。隋文帝杨广登基后,赐匾“国清寺”。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国清寺时有兴衰。现有四殿、五楼、六堂、二亭及六百多间屋宇。南宋洪适诗云:“物外千年寺,人间四绝名”。“四绝”即“天下四大丛林”,指南京的栖霞寺,齐州的灵岩寺,荆州的玉泉寺,以及国清寺。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天台山而得名。智顗承继天台宗二祖慧文、三祖慧思的学说,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一念三指”(指包罗万象、千差万别的世界本存于“一念”之中)和“三谛圆融”(指“空”、“假”、“中”三条真理,不相妨碍,“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唐代著名的鉴真大师曾任天台宗第四世祖。日僧最澄曾在此学得天台宗教义,回国后仿建了日本的国清寺。
相传智者大师圆寂前,曾将一金钥匙交给大弟子灌顶,嘱其埋于藏经阁前的菩提树下,二百年后东土高僧前来取经,如谁与天台宗有缘,得到金钥匙,便将阁中《法华经》赠送与他。二百年后,天台宗传至第十世祖道邃法师。果有日本国高僧最澄来此参学。一日,最澄入睡,梦见鉴真和尚授以金钥匙之事。醒后即禀道邃法师。道邃大喜,遵上祖命托,开启菩萨树下的土层,见一白玉匣从土中冒出,匣启,内有一把金光闪闪的钥匙。“真主从东来,玉匣今朝开”,正应了智者大师二百年前的预言。于是道邃法师把《法华经》赠给了最澄。
为纪念最澄法师取经的盛事,以后日本佛教友人来天台山朝拜祖庭时,胸前总佩有金钥匙图案的锦带。
天台三隐
唐时,国清寺出了一个高僧,名叫丰干。传说丰干原是尚书之子,不仅能诗,且通医术。这一年八月初九,丰干出寺访友,穿过松林,刚到半岭,突见林中隐隐现出三只老虎,中间的大虎还衔着一个穿红肚兜的小孩。丰干大叫一声,拼命追赶,老虎衔着小孩跑向对面的山中。一只小虎却被古藤绊住,丰干抓住小虎,将它吊在大松树上。等大虎返回时,那小孩竟坐在虎背上。丰干举刀欲杀老虎,小孩却伸手阻拦:“请师父手下留情,此虎乃是我的救命恩人!”原来,小孩的父母在往国清寺朝香途中,被两只恶豹吞食,小孩亏了老虎相救才保住性命。
后来这孩子便由丰干收养,起名“拾得”。丰干带他入寺为僧,在厨房做杂役。
寒山又称寒山子,因住在寒岩山而得名。他身着破烂衣,头戴桦皮帽,脚穿木拖鞋,常来国清寺,由拾得供应一些菜滓剩饭。寒山好作诗,但无纸笔,就写在崖壁或树上。有人抄录,得三百余首,成《寒山子集》。拾得也喜欢吟诗作偈,与寒山结为诗友,人称他们为“寒山拾得”。国清寺前的寒拾亭和丰干桥即为三位名僧而建。
传说台州刺史闾丘胤有一天读到寒山的诗,大为欣赏,就选了五名快骑,走一百多里,来拜访寒山。在国清寺的逐个禅房寻找一遍,不见寒山的踪影,却在路过灶房时,隐隐约约地听见吟诗。闾丘胤驻足谛听,原来吟的是:“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何益。”闾丘胤听了,心中暗喜,恭恭敬敬地在门外问:“二位师父,知道寒山子在此吗?”房内的老僧听了哈哈大笑。其中一个合掌道:“贫僧早知阁下必然远道来访,未曾迎接,失敬失敬!”闾丘胤询问他们的法号,其中一位答道:“贫僧叫拾得,他就是你寻找的寒山子!”
闾丘胤喜出望外,忙迎上去,而那老僧却气道:“拾得为何如此饶舌!”说罢就向门外跑去。闾丘胤忙命五位骑从急马追赶。转眼追出了几十里路,一直追到岩洞壁旁边,五位骑从被烈马掀落在地,烈马飞奔而去。突然,“啪”的一声巨响,白光罩满山坳,岩门大开,寒山子径直地进去,五匹马也疾奔进去。岩壁上印下了五匹马的影子。闾丘胤叹道:“寒山无踪迹,五马隐青山。”
史载,丰干、寒山和拾得三人为“天台三隐”。后来丰干不知去向,寒山与拾得则隐居天台山。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中载:“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
一行到此水西流
国清寺外丰干桥侧,有石碑一方,上书“一行到此水西流”。
僧一行为中国佛教密宗之祖。他自幼博览经史,尤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说,是唐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曾在数天内作《大衍玄图及义诀》一卷,名声大振。因不满时政,落发出家。唐睿宗曾派员以礼相聘,但他称疾坚不受命。
据《旧唐书·一行传》载,一行为造《大衍历》,来向国清寺高僧达真求教。这天正逢大雨,当他走到寺前时,见寺门紧闭,只闻达真法师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导达也?”接着又曰:“门前水当西流,弟子亦至。”一行听罢,果见南涧泉水滚滚而下,西涧泉水徐徐东去。两涧相汇于桥下。南涧的水涌进西涧,向西奔腾而去。从此便有“一行到此水西流”的佳话。后人称此奇观为“双涧回澜”,为天台之一景。
国清寺前有一行墓,墓前立有“唐一行禅师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