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剑门蜀道之旅·剑门蜀道·佛道相安
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内的佛、道文化皆源远流长,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各得其所。佛教摩崖石刻以广元千佛崖为胜,佛寺有平武报恩寺、剑阁觉苑寺等;道教摩崖石刻造像以剑阁鹤鸣山、绵阳玉女泉闻世,道观有梓潼七曲山大庙、三台云台观等。
“历代石刻陈列馆”
广元千佛崖古称石柜阁。杜甫曾有诗咏及此:“蜀道多早花,江间饶奇石。石柜层波上,临虚荡高壁。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石柜阁》)。
千佛崖是四川规模最宏伟的石窟造像群之一。造像始于南北朝,止于清道光年间,《四川通志》所言“唐益州刺史韦抗所凿”不确凿。据清咸丰四年(1854)的资料记载,千佛崖从南到北全长417米,高45米,多达十三层的龛窟密如蜂房,造像达一万七千余尊,盛唐作品最多,南北朝、隋、宋、明、清各代作品皆有。故后世誉之为“历代石刻陈列馆”。1936年,修筑川陕公路对千佛崖造成巨大破坏,令人扼腕痛惜。现仅存九百二十六窟,造像七千余尊及历代文人题刻碑一百二十八通。
千佛崖造像以大云古洞为中心,南北段有大佛窟、牟尼阁、睡佛龛、无忧花树龛、菩提像龛等著名龛窟。
大云古洞高3.8米,宽3.6米,深10.6米,位于千佛崖的中心。洞内弥勒坐像居中,袒腹含笑,怡然无忧。锥形石壁上尚有众多小龛及排列有序的菩萨像。南北两壁采用半圆雕法刻出一百四十八尊华冠盛服、脚踏云莲的观音。相传,武则天改唐为周,正式称帝后,洛阳白马寺住持薛怀义等十二名僧侣著《大云经》以迎合武则天。武则天御笔作序,并以弥勒佛降生自居,颁令各州县建大云寺藏《大云经》。千佛崖大云洞于公元690年动工,历五载而就。其造像风格在国内罕见:弥勒像为武则天化身,后壁并列为龛的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二圣”像。武则天死后,千佛崖又在后山门处建造了一尊弥勒像。莲花洞内尚有题刻着“唐武后大周万岁万万岁”的造像碑。
千佛崖的奇绝处还在于汉传佛教造像圣地里竟有一尊造型奇特、胡人面目的藏佛。传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达赖四世的特命全权大使赵藏往京城赴任,途经千佛崖,看到江潭景色宜人、古刹香火旺盛。当地人相传:谁能数清楚千佛崖造像,谁就可以得到江中定会浮现的金船。赵藏的随从闻言历历数来,刚刚数毕,果有金船应声而出。众人哗然,皆欲得金。忽然空中堕石入水,金船遂沉无踪。观者惊呼:佛之灵也!赵藏为表礼佛之诚心,捐资造了一尊高1.22米的藏佛,以诫后世。
“故宫缩影”报恩寺
平武报恩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前有天王殿,后有万佛阁,左为大悲殿,右为华严藏,辅以二幢、二狮、山门、三桥、南北牌楼、钟鼓楼等,甚至还有华表、金水桥、阅兵广场,总占地2.4万平方米,构成一座布局严谨、宏伟壮丽的典型明代宫殿式建筑群,俨然北京故宫的缩影。
明英宗时期,龙安府(今平武县)有个叫王玺的土司佥事自以为“身居龙门山、龙安府,又姓王名玺”乃皇帝的征兆,就萌发了在深山中称孤的念头。于是,他骄横聚敛,僭越封建等级,仿北京故宫修建王府。建成不久即被朝廷察觉。王玺赶紧奏称是为“报答皇恩”而修“报恩寺”。皇上本欲降罪,但为了安抚边戍,加之“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于是降旨曰:“既是土官,下不为例,准他这遭。”王玺将圣旨刻碑,并题“敕修报恩寺”于大门匾额上。王玺死后,其子王鉴袭任。此寺至1460年全部完工,历时二十年。
报恩寺从外至内,逐级升高,依山就势,若步入云霄。华严藏殿中的转轮藏(又名星辰车),象征佛教因果轮回,直径7米,高达12米,为罕见的木雕佳作。大悲殿内的一尊由楠木雕成的千手观音,高8米,宛若盛开的金菊。
“摩崖三绝”鹤鸣山
剑阁县城东南山上,相传古时有黄鹤栖鸣,故名鹤鸣山。其主要古迹有道教摩崖造像、《大唐中兴颂》摩崖刻石、李商隐撰《剑州重阳亭铭并序》碑亭。
公元757年,唐元帅郭子仪等击败安禄山、史思明,收复长安、洛阳。文学家元结为此写了《大唐中兴颂》,名颂实讥,笔调含蓄。一代名家颜真卿亲书此文,刻于元结曾寓居过的湖南祁阳浯溪岩边石崖上,不幸毁于战火。南宋绍熙年间,隆庆府(今剑阁县)通判吴旴在鹤鸣山翻刻。明代知州陈宗凯又将已模糊的碑迹恢复宋刻原貌,而今已成国内唯一的《中兴颂》石刻。元文、颜字、神奇的石崖,人称“摩崖三绝”,享有极高赞誉:“中兴颂之雄伟,如驱千金骏马,倚丘山而立。”
山上的重阳亭是登高赏景的佳处。此亭乃刺史蒋侑于唐大中八年(854)九月初九建成,故名。著名诗人李商隐应邀撰写了《剑州重阳亭铭并序》,藏于亭左侧石窟内,与重阳亭遗迹并存至今。
文昌帝居七曲山
七曲山位于绵阳市梓潼县北10公里处,为蜀道由陕入川的最后一座险峰。相传蜀王贪财好色,派五丁力士去秦国迎接金牛美女。归途至此遇一大蛇入洞,力士们拚力抓住蛇尾往外拉,一时雷雨大作,山崩地裂,陡崖化为五岭,蜀道夷为坦途。但五丁力士俱埋土中,金牛化作石牛,美女埋于五冢(今五妇岭),力士遗剑化为神泉(今七曲山南麓“古剑泉”)。
山间古柏绵延数里,约四万余株,为蜀中罕见。其中一株传为晋代所植,明人赵彦有《晋柏记》述其事。七曲山大庙即掩映于山顶古柏之中。寺庙倚山势而造,共二十三座殿宇,占地万余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皆为元、明、清所建,主要建筑有天尊殿、百尺楼、桂香楼、文昌殿等,结构各具特色,为我国建筑设计的奇葩。
七曲山大庙原名善板祠,是祭祀雷神善板、恶子的神祠。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客居梓潼的越西人张育(字亚子)自称蜀王,起兵伐秦,曾率众围攻成都,后兵败退守绵竹战死。因其敢抗强秦,后人附会为张恶子,视同神灵。唐宋以后,又被封为“英显王”、“文昌帝君”。故庙名“文昌宫”。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过此,认亚子为同宗,改称太庙,“太”通“大”,又名大庙。庙内曾有张献忠祀像,清时毁圯。七曲庙现为全国最大的祭祀文昌帝的庙宇。
庙外不远的盘陀殿有“应梦台”。台内有石床。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幸蜀,曾于床上住宿应梦,故名。后人题“应梦仙境”。望水亭又名射箭亭,是一座八角形穹顶建筑,相传为张亚子“箭射涪江,水淹许州(今县内复兴区)救母”之地。亭居山巅,临危崖,为观景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