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齐鲁月·泰山之旅·泰山·书艺揽胜

朗朗齐鲁月·泰山之旅·泰山·书艺揽胜

泰山素以中国书法宝库饮誉于世,“碑碣如林、石刻成群”,并且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碑碣如林成大观

山脚下的岱庙内,保存历代碑碣一百五十一块,珍品荟萃,蔚为大观,向有“碑林”之称。其中,有方正古拙、雄健遒劲的《张迁碑》和温润浑古、体丰厚壮的《衡方碑》,均是历来书家推崇的汉隶名作;有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碑》,它是现今发现的晋朝最早的一块石碑;有保留了武则天创制的一些新文字的唐《双束碑》;有高9.25米、宽2.1米、以高大闻名的巨碑宋宣和碑;有乾隆皇帝亲自以满汉文字分别书写的“满汉碑”等等。

岱庙东御座内存有著名的秦二世泰山石刻,是我国最古的文字石刻之一。该碑是前209年秦丞相李斯篆写秦二世胡亥诏书刻石而成,原立于泰山顶玉女池旁,有二百二十二字。宋刘跂曾摹其文,可读者尚有一百四十六字,今仅存残石两片,共十字。它不仅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书法佳作。元代郝经盛赞其“拳如钗股直如筋,屈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鲁迅则称其“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

岱庙汉柏院内存有宋米芾“第一山”石碑,书家称“第”如美女簪花,顾盼多姿;“一”如潜龙伏行,蜷曲遒劲;“山”如山中道士,清标绝俗,的确是米芾力作。但传说米芾抱病书写,写完“第一”就力尽晕厥,不多时就去世了,“山”字是请当时“泰山酒家”的一个善书的小伙计写的。

据说以前岱庙里有块石碑微向东斜,宋代文豪苏东坡游玩至此,有感于当年被王安石贬至黄州之苦,遂向同行的王安石出一上联:“恨当年安石不正”,王安石即回敬:“到如今仍向东坡”。从此岱庙“东斜碑”故事脍炙人口,而今重整碑石,斜碑扶正,遂不知所指何石矣。

岱庙的碑刻几乎集我国书法艺术之大成,自秦至清,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到宋苏、黄、米、蔡四大家,真草篆隶诸书皆备,颜柳欧赵各体俱全,镌刻技术精到,钩划清晰,实为书法宝藏之一。

名刻巨制壮山河

沿山而上,峰回路转。十数公里长的山路两侧分布着数以千计的石刻,或纪事,或道景,或抒情,其间颇多艺术珍品。相当数量的刻石讴歌了雄伟壮观的山河气象,如“一览众山小”、“星月可摘”、“日近云低”、“拔地通天”、“擎天捧日”、“日尽长空”等等。而各个风景点的题名书法更有如画龙点睛,为泰山胜景增色不少。

泰山斗母宫东北山峪南坡刻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因称经石峪。经文刻于坡势较缓、面积较大的自然坪坡上,字径50厘米左右,现仅存一千零四十三字,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卷,因年代久远,剥蚀磨损,已缺四百多字。经文书法潇洒浑古,字大篇宏,历代尊为“榜书之宗”、“大字鼻祖”,不仅是气势磅礴的书法珍品,而且因体介隶楷、韵含篆意,是研究字体演变的重要资料。该经文无年款和书刻者姓氏,历来对此有不同说法。古代书家多考定为北齐人书或唐人书。1961年郭沫若《访经石峪》诗亦论定为“北齐人所书”。刻经的石坪原为山谷中的河床,现已在上游拦筑水坝,溪水改道,使石刻得到了保护。

经文字有双钩未刻者,当为因故而辍。传说北齐时有一王姓官人因被诬告谋反,潜逃隐居于此,朝写日刻《金刚经》,后齐王封禅经过此峪,王官人遂掷笔而去,经书抛置石坪很久,后人就在那石上刻了“暴经石”三大字。亦有说是唐三藏取经回来,乘龟渡河时龟沉经湿,曝经于此,有些经卷贴于石上揭不下来,后人遂循字刻上的。

碧霞祠东北有唐摩崖,又称弥高岩,上刻唐玄宗御书《纪泰山铭》,洋洋大观,因又称大观峰。唐摩崖削壁为碑,高13.3米,宽5.3米,共九百六十六字,为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封禅所书。该碑字大50厘米见方,遒劲雄浑,开“唐隶”一格,是被历代书家誉为“自汉以来碑碣之雄壮未有及者”的书法珍品。明代文学家王士桢谓之:“文词雅驯,分隶遒逸,穹崖造天铭书,若鸾凤翔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碑体形制端庄,气势雄伟,旁有历代石刻,满布山崖,琳瑯满目。近年已将碑文贴金保护,更为壮观。

泰山著名的碑刻巨制还有刻于朝阳洞东御风岩上的万丈碑。据说乾隆皇帝登山至此,见朝阳洞以上的御风崖,“石壁万丈,下临绝涧。崖上石隙,古松蟠郁,龙翔凤舞,仪态万方”,于是诗兴勃发,题诗一首:“回峦抱深凹,曦光每独受。所以朝阳名,名山率常有。是处辟云关,坦区得数亩。结构寄幽偏,潇洒开牌牖。万险欣就夷,稍息复进走。即景悟为学,无穷戒株守。”

乾隆此字此诗算不得上乘,但他对山水确有较高的鉴赏力,此诗道出了这里高旷幽静、如同画幅的壮观景色。碑石光滑,可以看见石上有条直上直下的车辙沟,传说是刘伯温留下的。刘伯温帮朱元璋打下江山后,朱氏大杀天下功臣,刘遂逃走修仙,但一直未得皇帝亲口御封,因而不能飞升上天。至乾隆世,他老跟在乾隆帝周围卖弄神通,乾隆就给他个“跑腿子刘基”的外号。有次乾隆游泰山时,他化成一老汉推辆小车轧着万丈碑陡直地往上走,满心希望给句“真是神仙啊”的赞叹,以得御封升天,偏偏乾隆只说了句:“又是跑腿子刘基在捣鬼吧!”刘伯温听了这句话,长叹一声,化道金光不见了。只是万丈碑上留下了这道车辙沟。

谈到泰山石刻,“䖝二”不可不提。据传光绪二十五年(1899)济南名士刘廷桂游山至万仙楼北盘路,见此处林茂峰青,红墙掩映,秀山丽水,风光无限,遂取“风月”二字字心,在石壁上刻了“䖝二”这个字谜。另有说这是双关语,当时附近的斗母宫尼姑无行,刘廷桂在此刻下“风月无边”,不仅指泰山风景,也指尼姑风流。以后有人仿“䖝二”体制,送“因受”匾给斗母宫尼姑,意为“恩爱无心”。

综观这些众多的石刻碑铭,实为泰山不可或缺的人文景观,它们不仅是泰山壮丽景色的点缀,同时也为它增加了不少胜迹,在泰山上下组成了绵亘十几公里的历代书法艺术展览带,使游泰山沿途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氛,成为一个灿烂辉煌的文化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