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闽粤花·武夷山之旅·武夷山·名山巨构

灼灼闽粤花·武夷山之旅·武夷山·名山巨构

继彭祖之后,武夷山逐渐成为方士羽客理想的栖居之所,他们先后在山中建起了道院和庵堂。到宋代,许多著名的理学家卜居山中,聚徒讲学,倡道于东南,武夷山成为东南文化名山,被称为“三朝理学驻足之薮”。历代在山中修建的寺、庙、祠、宫、院、庄、室达一百八十七所,亭、台、楼、阁有一百一十七处。这些建筑有的已仅存旧址。其中最著者有冲佑观、止止庵等。

冲佑观

冲佑观今名武夷宫,位于大王峰南麓,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观,自创建迄今已一千多年。冲佑观的兴建缘自武夷君的出现,观内供奉武夷君。相传在秦始皇二年,有仙驾紫云、跨白马降临武夷山中,自号武夷君,奉上帝之命驻节此山,统录地仙。故有人认为武夷山名即由此而来(见清陆鸿渐《武夷山记》)。武夷君成为武夷山神,历代都受到供奉,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初《史记·封禅书》的记载:“古者祀武夷宫用乾鱼”。但直至汉武帝时,才在山中设坛祭祀,祀品仍为乾鱼。到唐天宝年间,始创屋于洲渚,称“天宝殿”。南唐保大二年(994),于今址修建“会仙观”。宋祥符二年(1009),再度扩建为一组富丽堂皇的宫观建筑群,屋宇达三百多间,成为当时全国的六大名观之一,有“名山巨构”之称。到绍圣二年(1095),因进一步扩建,改名冲佑观。元代称为万年宫,明代称冲元观。在明后期,宫观曾两度毁于兵燹,清末才募款重建,称万年宫。今宫内仅存道院一座,龙井两口。

宋代是冲佑观的鼎盛时期,武夷君受到封建皇帝的特别尊重。据山志记载,从宋乾兴至熙宁末年(1022—1077),皇帝先后派使节来武夷山投送“金龙玉简”达二十二次,今大王峰顶仍有“投龙洞”。武夷君也屡受敕封,到嘉熙二年(1238),已有了“显道普利冲元真君”的封号。到了明代,每年中秋,历任崇安县官都要到山中“斋宿致祭”。历代封建统治者都赐田赐钱修葺这座宫观。宋元符元年(1098),京师大旱,因“祈雨有应”,一次就赐钱80万,建田10顷。武夷君备受尊崇,冲佑观亦日益兴盛。现存的《冲佑观图》标明了当时的建筑布局:中为三清殿,前有汉祀亭、拜章台,后有宾云亭、玉皇阁和法堂,两侧有东西二廊,廊外有道院、祠堂和仓库,建筑群洋洋大观,真乃名山巨构。朝廷在观中设有提举一职,以安置闲官冗员,陆游、朱熹、辛弃疾、彭龟年、张栻、叶适、吕祖谦、魏了翁和黄干等人都曾做过冲佑观提举。

南宋词人辛弃疾因坚持抗金,不为长期把持朝政、主张对金妥协的投降派官僚所容,曾三次罢职家居,奉祠主管武夷山冲佑观。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江西安抚使任上,时值江右大饥,他奉诏举办荒政,抑制贪吏,赈济灾民,被监察御史王蔺弹劾落职,退居倍州(今江西上饶)。淳熙十四年,始奉祠主管冲佑观。到绍熙三年(1192),才被复用,出任福建提点刑狱,次年调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他着手整顿吏治,理财备战,设“备安库”,积钱达50万贯。不到一年,又遭到朝中谏官费艾等人的攻击,被诬以“残酷贪饕”的罪名罢官,再次提举冲佑观。庆元四年(1198),复任集英殿修撰,仍主管冲佑观。

武夷君有无其人?朱熹在观察了架壑船的遗物后推断:武夷君可能是太古时代聚居武夷山中的“夷落”君长。近年来,我国一些考古工作者对架壑船作了初步研究后,也有人赞同朱熹的观点,并认为“武夷君”这一称谓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史记·东越列传》记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等,都是越王勾践的后裔,秦统一天下后,削去王的封号,废为君长,并在他们的统治地区设置闽中郡。诸侯叛秦时,无诸和摇都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武夷君的称号可能是当时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又据晋张华《博物志》云:“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龟、蛤、螺、蚌,以为珍品”,汉代用乾鱼祀武夷君,也正好反映了古越人的生活习俗。如此看来,武夷君可能真有其人,他就是武夷山中古越人某支系的首领,武夷山也因作为古越人的栖息地而得名。

止止庵

止止庵遗址位于大王峰右麓的小谷地,背倚幔亭,面向虎啸,前临九曲溪,后有铁板嶂,谷地不深而幽,不高而敞,风景极佳,人称“洞天奇绝处”,历来是羽流的栖息地。相传最早有先秦的皇太姥母子二人在此结庐,随后羽人张湛和鱼道超、鱼道远二女也接踵而至。到宋代,东京李陶真、洛阳李铁笛和燕山李磨镜也来此隐居,并草创了一庵,取名“止止”。宣和元年(1119),李纲游武夷时,曾往访三李,拟在此间修建“史隐亭”。不久草庵倾圯。嘉定年间,山南詹琰夫延请羽士白玉蟾主持重建止止庵,并写了《止止庵记》,盛赞其“亦可棋,亦可琴;有酒可对景,无诗自咏心”,并说“盖武夷千崖万壑之奇,莫止止庵若也”。止止庵的确风景幽奇,但此说亦未免有些夸张过分。元、明、清三代,都曾对止止庵加以葺治,惜今庵已废,仅存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