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成都·“锦绣”之邦

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成都·“锦绣”之邦

四川的工艺美术独具特色,品种繁多,有蜀锦、竹器、蜀绣、漆器、民间挑花、金银器、玉器、微雕、蜀笺、糖食艺术、刻花玻璃、皮影艺术等,其中最具四川地方特色的是蜀锦、蜀绣、蜀笺、竹器。蜀锦、蜀绣名震海内外,四川可以称为“锦绣”之邦,成都则是“锦绣”之邦的明珠。

蜀锦

蜀锦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丝织品,古代四川人以彩色蚕丝织成,故名。蜀锦在我国织锦业中占有独特地位,朱启钤《丝绣笔记》称:“盖春秋时蜀未通中国,郑、卫、齐、鲁无不产锦”,“自蜀通中原而织事西渐,魏晋以来蜀锦勃兴,几欲夺襄邑之席,于是襄邑乃一变而营织成,遂使锦绫专为蜀有”。扬雄《蜀都赋》中已出现多种名锦名称,并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在城南设置锦官管理织锦业,成都因此有锦官城的别名。《太平御览》引《诸葛亮集》云:“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唐代蜀锦还通过古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远销到西方、印度、日本等地,被称为“蜀江锦”。日本正仓院、法隆寺现在仍然收藏着“蜀江小幡”、蜀江太子御绢伞残片。

现代蜀锦以染色熟丝织造,质地坚韧,色彩鲜艳。品种花色大体上可分为雨丝锦、方方锦、条花锦、散花锦、浣花锦和民族缎六种。

蜀锦在四川各地广为织造,主要产地有成都、乐山、南充、阆中、绵阳、新都等地,其中以成都最为著名。

蜀绣

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蜀绣的独特之处在于传统针法严谨细致、平齐光亮,色彩清秀淡雅,线条自然流畅,题材丰富多彩。

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中将锦、绣并列,作为蜀中之宝加以赞美。清代道光年间,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出现了八十余家刺绣手工作坊,蜀绣方作为一门产业开始兴盛。光绪年间官府所设的劝工局中有刺绣科,官服、礼品、日用花衣、彩帐、嫁奁、挽绣、镜帘、条屏、中堂等实用品和欣赏品种类繁多。

蜀绣的代表作之一是1981年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特制的“芙蓉鲤鱼”薄纱座屏。该屏长4.4米,高1.7米。技师们灵活运用了晕针、沙针、点针、覆盖针等几十种不同的针法,使用了十八种不同色阶的同色丝线,所绣出的三十二条鲤鱼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远近虚实、波光水影处理巧妙,工艺之精湛令人叹止。

蜀笺

唐代女诗人薛涛曾面对牡丹诉衷肠,将别离之怨、相思之苦淋漓尽致地刻划出来:“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牡丹》)诗中所说的“红笺”就是唐代蜀笺中的上品——薛涛笺。薛涛笺因属薛涛自创而得名,呈深红色,“短而狭,才容八行”。涛与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等吟诗唱和时皆用此笺。明代蜀王府在今成都望江楼用玉女津水仿制薛涛笺,曾作为贡品。在仿制薛涛笺的遗址上,后人附会建造了一系列纪念薛涛的建筑物。

蜀笺生产盛于唐宋。唐代成都城南浣花溪畔的居民,不少以造纸为业。古人有“纸碓暮春临岸浒,楮商兼制砑蜀笺”咏制笺之盛况;“西来万里浣花笺,舒卷云霞照手鲜”叹浣花笺之精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这样解释浣花溪制笺业兴盛、集中的原因:“成都浣花溪水深滑胜常,以沤麻楮作笺纸,洁白可爱,数十里外,便不堪造,信水之力也。”蜀笺与蜀锦一样,主要得益于锦江之水。浣花笺是一种木刻水印彩笺,其中推谢公笺、薛涛笺为上品。谢公笺有深红、明黄、浅云等十种色阶,又称十色笺,有诗曰:“十样鸾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溪头。”

蜀笺质地有布纹、绫绮纹、花纹、鼎彝纹,色彩和谐雅致,多用以赠诗传柬,诗文唱和。

成都“诗婢家”选编名家作品制作的“郑笺诗谱”,深得古意,是近代蜀笺之精品。

竹器

竹林遍布巴山蜀水。成都平原万千村舍、翠竹为“墙”的景象尤其富有田园诗般的美丽。翠竹掩映村庄的灵秀,也是成都平原区别于江南之秀丽的地方。

成都的竹类以紫竹、淡竹、水竹、楠竹、观音竹等十余种较为常见。竹类资源的丰富为竹器工艺的发达创造了条件。成都的竹器包括编织、雕刻、镶嵌等几种,其中最重要的产品是竹帘、竹帘画、瓷胎竹编等。

四川篾匠手极巧,可将竹丝劈得很细,编制各种日用器皿,玲珑可爱;各种篮、筐、匾、箩都精美异常;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竹编艺术品,美化人民生活,受到广泛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