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南京之旅·灵谷寺·“第一禅林”

悠悠吴越曲·南京之旅·灵谷寺·“第一禅林”

紫金山中山陵东面,为灵谷寺。寺前身为南朝梁时所建“开善精舍”。其时,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教,与高僧宝志和尚颇有交往。天监十二年(513),宝志和尚圆寂,梁武帝与其女永定公主出资葬其于独龙阜,建开善精舍和宝公塔。落成后,梁昭明太子、梁元帝、陈后主都曾前往游览,陈明铿有诗《游钟山开善寺》云:“栋里归白云,窗外落晖红。古石何年卧,枯树几春空。”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又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为在独龙阜建孝陵,将寺和塔迁此。朱元璋赐名“灵谷禅寺”,并亲书“第一禅林”于山门。“灵谷”一名,清人吴云认为有二层含义。一层为“灵”即生灵之灵,“欲诸佛慈祐于民,如呼谷谷应,若右灵台之义耳云”;另一层为“北倚钟山,每有云起,山露石纹,象生成一灵字之象,东西陵阜,两相交对,二水合谋有口字仪状,又生成谷字之容,是山自命为灵谷也”。

当年灵谷寺掩于松林之中。进山门行于松间,风起松声琅琅,五里之遥,才见梵刹。顾起元有诗赞曰:“山门才入便悠然,十里深松上绿天,佛刹起扉皆垒障,僧寮汲水尽飞泉。”殿宇宏敞,可容千人。惜乎清咸丰年间,大部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修,仅恢复一小部分。现存龙王殿(为明初龙王殿一部分)、无梁殿、宝公塔、三绝碑等。

三绝画文书 一泉八功德

无梁殿本是供奉无量寿佛的大殿,简称无量殿。从殿基到屋顶,全用大砖拱砌而成,无一根木料、半寸竹钉,故俗称“无梁殿”。殿东西长53.8米,南北宽37.8米,正背二面俱有三拱门,左右各置拱形窗,全部仿木结构形式,雄伟、稳固,是明代最早最大的无梁殿。

无梁殿附近,有宝公塔,塔前一碑,为宝志禅师画像碑。梁代开善精舍曾存有名画家张僧繇所画的宝志像,唐时,吴道子又重新作画,李白撰文,颜真卿书写。李白的赞文写道:“水中之月了不可取,灵空其心寥廓无主,刀齐尺量扇迷陈语,锦幪乌爪独行绝侣,丹青圣容何住何所。”因三位大家作品同刻一碑,故世人称此碑为“三绝碑”。元初,又加刻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的《志公十二时歌》。现存碑为清乾隆时按拓片仿刻。

灵谷寺不远,有“八功德水”,即顾起元诗中所提到的“僧寮汲水尽飞泉”之泉水。八功德水原在紫霞洞东北的悟真庵后,庵迁来此地,僧人仍用竹管引此水饮用。此水的发现有一个传说:当年,高僧昙隐云游钟山,忽然听到不远处有金石丝竹之音,他沿崖依音寻迹,只见粒粒水珠顺石缝滴落石板,清脆如琵琶声。他认为这是上天对世间的施舍,称此泉为“功德泉”。人们又进一步总结泉水有八功德: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痾,故名八功德水。梁时,寺院僧人就用泉水为人治病。北宋天圣年间,史馆学士兰陵肖公在泉眼四周立石板竖井,并建亭其上。后经清咸丰年间战乱,仅剩一壁井栏。经化验,八功德水确为很好的矿泉水。

法师归佛地 青松伴英灵

灵谷寺大雄宝殿东跨院正厅,陈放六面七级檀香木宝塔一座,塔内安放唐代高僧玄奘法师部分顶骨。

玄奘,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通称三藏法师。据考定,玄奘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在长安圆寂,初葬于白鹿原,后迁终南山紫阁寺。唐末,紫阁寺毁于战乱。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金陵僧人可政收拾到玄奘顶骨,从长安带到金陵天禧寺(明代改称报恩寺)东冈建塔埋葬。明初,又从东冈迁到南冈。清末,塔遭兵火而毁。日伪统治南京时的1943年初春,日军高森部队准备在南冈建一“稻荷神社”,破土后忽然发掘到一个石函,石函外两面刻有叙述玄奘遗骨迁宁安葬经过的文字,内有一铜质小盒,镌“唐三藏”三个字,盒内存玄奘头顶骨。还发掘到一批随葬品。日方想攫为己有,全部运送日本。经汪伪政府再三恳商,才同意留一部分于中国。先安置于九华寺供奉,抗战胜利后,改存于中央博物院(今生物研究所),后又转到毗卢寺、南京博物院,最后移至灵谷寺。

灵谷寺后松林之中,有一玲珑宝塔,称灵谷塔。塔高66米,九层,以绿色琉璃瓦为檐。它和它前面的松风阁,同为1929年为纪念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