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大漠风·南疆之旅·喀什·疏勒故事
喀什古称疏勒,地处“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脚下,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旅站。东去的人们在翻越帕米尔高原之后,在此休整和分发货物;西去的商旅,则必须在此做好翻越帕米尔高原的物资准备。喀什自古商业繁荣,为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的一大都会。
班超功建疏勒城
东汉的班超曾长期镇守疏勒城(今喀什市),后又升任西域都护,移驻龟兹(今库车)。他在这些地方建功立业,其事迹被广为传颂。
班超(32—102),字仲升,扶风(今陕西兴平县)人。其父班彪辞世后,班超偕母、妹赴长安投靠哥哥班固,给官府抄抄写写度日。有一天班超听说匈奴不断侵扰边境,掠夺人畜,愤然投笔慨叹:大丈夫应建功异域,以取封侯,焉能埋没于笔砚之中。永平十六年(73)班超随大将军窦固出击北匈奴,不久奉命以假司马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以图结束匈奴在西域的统治,恢复丝绸之路的畅通。他机智勇武,攻杀匈奴派驻鄯善、于阗的官员,废除亲匈奴的疏勒国王。他组织力量,陆续平定莎车、龟兹、焉耆等处贵族叛乱,击退月氏入侵。永元三年(91),升任西域都护。永平六年,焉耆等国归汉,至此西域五十余国全部内属汉王朝,班超因此受封定远侯。“投笔从戎”这一典故即出于此。
当年班超镇守的疏勒城地旷人稀,是我国维吾尔族的故乡。据《中国名胜典故》载,喀什一度成为喀喇汗王朝
新疆喀什莫尔佛塔
的文化中心,中世纪突厥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这里汇融,因而这一带的名胜古迹,大多富有伊斯兰文化色彩。如喀什市郊的喀喇汗王朝的夏宫遗址“汗诺依”,古朴、神秘的阿帕·霍加墓(俗称香妃墓,实为其先祖之墓群);雄浑粗犷、沉郁凝重的阿尔斯兰汗木萨墓;市区喀喇汗王朝时期的伊斯兰经学院;闻名遐迩的清真寺——艾提尕大寺;远郊喀喇汗王朝时期推动突厥(回鹘)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融合并使其发展走向高峰的维吾尔著名学者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墓(在今疏附县乌帕尔乡阿扎克村);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并使其在新疆普及的喀喇汗王朝可汗——博格拉汗萨迪克墓(在今阿图什市,当地人称之为“苏丹玛札”,中外穆斯林常来此朝拜)以及莫尔佛塔等。
新疆清真寺之最
喀什市中心艾提尕广场有新疆最大的礼拜寺——艾提尕清真寺。这里也是全疆伊斯兰教活动中心。艾提尕,为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复合词,意为“节日礼拜场所”。相传始建于1798年,一说建于回历846年(1426);几经重修扩建,到1838年形成目前规模。大寺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大寺正门为浅绿色,满布精细刻花。寺门两侧各有一座高18米的圆柱形砖砌尖塔。全寺由礼拜殿、教经堂两部分组成。礼拜殿分内外两殿,面积26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六、七千名穆斯林礼拜。寺顶由一百五十八根凸花雕柱支撑,顶棚上每隔不远就有一绘满花卉图案的藻井。寺院内有一座水池,四周松柏拱翠,白杨参天,清幽雅静。清真寺既是穆斯林宗教活动的中心,又是古尔邦节、肉孜节等节日中广大穆斯林群众游乐歌舞、欢庆节日的主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