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宝鸡之旅·钓鱼台·太公垂钓武吉拜师
钓鱼台在宝鸡县南15公里的磻溪河畔的伐鱼堡南。磻溪河又叫伐鱼河,源于秦岭,流入渭河。钓鱼台位于两山之间,为磻溪水旁一巨大岩石。相传姜太公曾在此钓鱼,等待周文王的征召。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太公,姓姜,吕氏,名望,一说字子牙,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姜太公为东海徐州人,年轻时穷困潦倒,为糊口而四处奔波,“尝屠牛于朝歌,卖饭于孟津”。因仰慕文王贤明爱才,于是出朝歌,入潼关,来到离文王驻地岐山70里的磻溪垂钓。年近八旬,才逢文王访贤。《史记·齐太公世家》详细地记载了这个故事:“吕尚盖尝贫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羆,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据出土的西周甲骨“王其〔乎〕兹用既吉渭渔”的记载,证明《史记》所记是有事实根据的。据说姜太公钓鱼时,背水而坐,鱼钩直而不曲,且离水面三尺。故民间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俗语。
关于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的事,还有不少奇闻异说,有说他一连钓了三天三夜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后来一个农人告诉他鱼线要选取细的,钓饵要选用鱼爱吃的,钓的时候要沉着、耐心。他照着农人的话去做,果然钓到了一条鲋鱼,后来又钓到一条鲤鱼,剖开鲤鱼的肚子,里面有一卷布,写着“吕望封于齐”几个字。有说他钓鱼不用饵,连钓五六十年都没钓到一条鱼,最后钓到一条大鲤鱼,鱼肚子里有一块兵印。
大鹫石与武吉庙
姜太公钓鱼处,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在河南新安城东,一说在陕西咸阳城西,一说宝鸡磻溪。可能是姜太公出朝歌一路向西走来时,沿途垂钓的缘故。
磻溪钓鱼台顶上有两条平行光滑的粗深印痕,据说是姜太公在此垂钓九年,年深日久而磨出的痕迹。苏轼有诗写道:“安知渭上叟,石迹留双骭。”钓鱼台下原为一片深潭,称为“兹泉”,《水经注》云:“磻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即太公钓处。”如今水已很浅,清澈见底。在钓鱼台北有一块高约三尺的巨石屹立河中,顶大而平,底小而尖,呈圆锥形,俗称“大鹫石”。石上刻“孕璜遗璞”四个一尺见方的大字。钓鱼台西有太公庙,建于唐贞观初年,明嘉靖年间曾重修过。庙内塑像已失。钓鱼台南有武吉庙,传说武吉为磻溪樵夫,后拜姜太公为师,学习兵法武艺,成为周开国大将。庙内原有传为武吉用过的重达六十余斤的铁扁担,惜已毁坏。钓鱼台北的磻溪入渭河处,有一座文王庙,相传文王亲自为太公驾辕拉车至此,庙今已毁坏,仅留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