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长江三峡之旅·秋风亭·“豪杰何心后世名”
秋风亭在巴东县城。巴东旧名峡谷县,古属夔子国,秦始属巫山县;梁武帝时单独置县,名归乡、乐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巴东至今。巴东在巫峡与西陵峡之间“香溪宽谷中”。城据江南岸,为一整体滨江大街。所有建筑底层悬空,高柱擎举,人谓之“吊楼”。正东背依大山,居高临江,别具风情。
秋风亭原为宋代名相寇准所建,亭高20余米,背倚金字山,面朝长江水,亭内外四根二人合围的红柱撑起双层飞檐阁亭,飞檐四翅角上雄踞的金龙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亭顶琉璃瓦色彩斑斓,熠熠生辉,为游览观景佳处。
相传寇准在巴东任职期间,努力减赋劝农,使有名的贫脊山区出现了“无旷土、无游民”的兴旺景象。他还带头美化环境,亲植柏树,并修了白云亭和秋风亭。勤政之余,他常到秋风亭赏景赋诗,写下了百余首诗歌,编为《巴东集》,流传民间。后寇准升任宰相,秋风亭便成为人们追念其德政之地,吸引了历代不少名人学士。陆游于孝宗乾道六年(1170)十月赴职夔州(今奉节县)通判,路过巴东,登秋风亭,在寇准遗像前留下了“豪杰何心后世名,材高瑜事即峥嵘;巴东诗句澶洲策,信手拈来尽可惊”的诗句。其中“巴东诗句”指寇准在巴东写下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等诗句;“澶洲策”则指景德元年冬,寇准在澶洲大败契丹的策略。诗中表达了对寇准深深的仰慕,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空怀爱国之心而不能一展抱负的情感。
以后,秋风亭虽经明、清多次修葺,仍保持了宋代风格,一直为三峡胜景中著名的古迹。
巴东县城附近的江边,曾有寇准修的“叱神庙”。庙侧有叱溪。寇准赴任将抵巴东时,船被卷入漩涡,有一神挽舟出险,自言“黄魔神”,对着寇准咂巴两下嘴辞去。后人便有了“叱神接风”的掌故。为谢恩,寇准修了此庙。
叱溪也称赤溪。溪北不远有老龙洞,住着护峡老龙王。龙王因获罪玉皇娘娘,被张天师贬职为仆。新都举子杨升庵中状元拜天师时,代为求赦。后来杨升庵乘船过三峡,为老龙洞题词“护峡佑民”。据说每到杨升庵题字的钟点,洞中都有红潮涌出,经赤溪入江,至今不断。
古时候,巴东县城本在江北,后来年年造屋,耕地日少,寇准来后决定迁县衙到南岸金字山下。富豪们说:“自古衙门八字朝南开,搬过去一开门不就要撞大山吗?”寇准哈哈大笑:“我就造个八字朝北开的衙门!”
迁过江后,城隍爷嫌他的庙不气派,甩手不干了。山妖乘机作怪。寇准索性拆了城隍庙,用朱笔在金字山上画了许多圆圈,连成一道锁链,锁住了山妖。至今,金字山上还有许多链形岩纹,当地人称之为“朱笔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