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闽粤花·广州之旅·黄花岗·三月黄花沾碧血

灼灼闽粤花·广州之旅·黄花岗·三月黄花沾碧血

黄花岗烈士陵园位于广州市先烈路,是辛亥(1911)“三·二九”起义殉难的七十二烈士墓园。建于1918年,布局庄严雄伟。墓门高大的牌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四个鎏金大字;用七十二块麻石砌成的金字塔形纪功坊顶上矗立着高举火炬的自由神像。坊额上还刻有章太炎所题“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功坊”古篆,坊后石牌上详细记载着起义经过。

奇怪的是这七十二烈士陵墓的墓园里,却有七十三座墓碑。何以如此?其间有一段旧事: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即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向清政府的两广总督署猛烈进攻,双方血战一昼夜,终因敌我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喻培伦等一百多名革命党人英勇牺牲。清政府为了恫吓人民,也为了解心头之恨,下令把革命党人尸体抛露街头,不准收尸。事后三天,同盟会地下会员、公开身份是《平民报》记者的潘达徵挺身而出,决心冒死收殓烈士遗体。他四处奔走活动,最后来到仁善堂找到善董,说:“革命党人惨遭杀害,横尸街头已经三日,如果引起国际舆论谴责,对当局政府也很不利。所以希望仁善堂能拨地安葬。”总算劝得仁善堂献出红花岗旁一片义地。当晚,潘达徵悄悄收集了七十二位烈士遗骸,查明烈士姓名籍贯,帮着仁善堂来人把烈士安葬了。事毕潘达徵到各报馆敦请同仁勿事张扬,然而《国事报》第二天别有用心地登出消息。为此,潘达徵被迫写出报道,题为“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潘认为黄菊高洁傲霜,正是烈士高尚情操的写照,故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之后遂成定名。潘达徵去世后,人们感其冒生命危险收殓烈士忠骨的精诚,把他移葬在七十二烈士墓旁,有“潘达徵先生之墓”的墓碑。故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中有七十三座墓。

辛亥“三·二九”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前奏,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写下壮丽的篇章。革命党人视死如归、正气凛然,喻培伦烈士写道:“头可断,学说不可绝”;年仅二十五岁的林觉民烈士,就义前给爱妻的绝笔书说:“吾以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