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赵歌·承德之旅·木兰围场·“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

浩浩燕赵歌·承德之旅·木兰围场·“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

1677年,清帝康熙首次北巡塞外,就看中了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围场县。这里被与蒙古高原接壤的塞罕坝隔成坝上、坝下两部分。坝下山峦起伏,深谷纵横,林木葱蔚;坝上草原莽莽,河流蜿蜒,湖泊星罗棋布。以后,康熙再次来这里时,就设置了木兰围场,共七十二围,作为大规模狩猎活动的场所。

木兰围场的命名,来源于清朝皇帝的“哨鹿”狩猎方式。“木兰”是满语,即“哨鹿”之意。每年过了秋分时节,清帝便带领随从侍卫、文武官员以及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来木兰围场行围狩猎。其诱鹿方式是:在黎明之前,人们藏在草丛、山林之中,头戴一顶用鹿皮制作的假面具,口吹木制的长哨儿,模仿雄鹿的“呦呦”鸣叫,引来正处在发情期到处求偶的雌鹿,然后突然将其包围,进行骑射。因此木兰围场又称“哨鹿之所”。据《钦定热河志》记载,康熙二十年至六十一年的四十二年中,计巡幸木兰围场狩猎达四十八次。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行围驻跸土城时,曾对御前侍卫、诸大臣说:“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只,熊二十只,豹二十五只,猞猁狲十只,麋鹿十四只,狼九十六只,野猪一百三十二只。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射获诸兽不胜计矣!”又说:“朕曾于一日内射鹿兔三百一十八只。”乾隆六年至六十年的五十五年中,在木兰行围达四十七次,“殪虎五十三只,殪熊八只,殪豹三只,其他牲兽若干。”嘉庆皇帝也来过木兰围场达十七次之多。

清帝在木兰围场游玩狩猎有其深远的意义。乾隆《避暑山庄百韵》碑上说,木兰围场起到了“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巨大作用。实际上,行围狩猎是一项加强军备、抵御外患的重要措施,而且,通过每年的木兰行围,还可以达到团结蒙古、新疆等地少数民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