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忠有别:杜恕上疏议政》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亲忠有别: 杜恕上疏议政》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刘晔曾经进谗言说尚书令陈矫专权,陈矫十分害怕,将此事告诉儿子陈骞。陈骞说: “主上圣明,您是大臣,如果不能融洽,不过不当三公而已”。几天后,明帝的不满之意果然消除。

尚书郎乐安人廉昭因有才干受到宠幸,喜好收集群臣的微小过失用以向上献媚。黄门侍郎杜恕上书说:“我看见廉昭上奏说左丞曹璠有罪罚当禀报,但曹璠不依据诏书,应深入追究责问。还说: ‘其他应当处罚的人另行奏报。’ 尚书令陈矫上奏说自己不敢逃避处罚,但也不敢陈述其理由,辞意恳切悲恻,我暗自哀怜为朝廷惋惜。古代帝王所以能矫正世风抚育人民的原因,没有不是远得百姓的爱戴、近靠群臣的竭尽智力。而今陛下日理万机十分忧劳,有时还在灯光下处理公务,但很多事情仍不能安顿,刑法禁令日渐松弛。察究原因,并非只是群臣不尽忠心,也是主上不能恰当地使用他们。百里奚在虞地愚钝而在秦国足智多谋,豫让在中行家时苟且偷安而在智伯家却显出忠烈之节,这些都是古人的明证。如果陛下认为当今之世没有良才,朝廷缺乏贤能辅佐,难道可以追望后稷、子契的遐远踪迹,坐等来世的俊杰吗?现在所说的贤能人,都做了大官而享受着厚禄,然而侍奉君王的节操没有建立、奉公守法的心思不专一的原因,是由于对委任的职责没有独断的权力,而时俗有许多禁忌的缘故。我以为忠臣不必是亲信,亲信不一定就忠心耿耿。现有在外之臣僚批评别人而陛下怀疑是挟报私仇,赞誉别人则陛下怀疑是出以私情偏爱,左右亲信有的乘机进言加重陛下的这种想法,于是使在外大臣不敢提出批评或赞誉,以至政事无论有损有益也都受到猜嫌。陛下应当思虑如何使朝臣的心胸开阔起来,鼓励有道之士的气节,使他们自行向古人看齐,垂名史册;相反,让如廉昭这种人在中间扰乱,我恐怕大臣们将只求占据栖身之地,保住官位,而坐观国家得失,成为后世的鉴戒。古代周公警告鲁侯说: ‘不要使大臣抱怨不任用他们’。这是说不是贤能就不任为大臣,任用大臣的就不可不使用。《尚书》计算舜的功劳,称他除去四凶,不是说有罪可以不问大小一概略去。而今朝廷大臣不是认为自己没有才干,而认为是陛下不任用; 不是认为自己无知,而是认为陛下没有发问,陛下为什么不遵照周公任用贤能、大舜排除奸恶的作法,使侍中、尚书坐则在帷幄中侍候,行则跟从在御驾左右,亲自答对陛下诏问,各自尽其所言,那么群臣的品德行为都可得而知了,忠诚贤能的人进用,愚笨恶劣的人降职,谁还敢推诿而不竭尽其才能。以陛下的圣明,亲自与群臣商议国家大事,使群臣人人能竭尽才能,是贤能还是愚劣,在于陛下使用恰当。这样治理事情,什么事不能办;这样来建立功勋,什么功勋不能成就!每有军机大事,诏书上常说:‘谁能忧虑这些呢?我当自己忧虑。’最近诏书上又说: ‘忧公忘私的人必定不能这样,但先公后私即刻自己就可以做到。’恭读圣明诏书,才知道陛下对下情了解得很深很透,然而也怪陛下不从根本上治理,只忧虑枝节问题。人贤能与否,当然有先天本性,就是我也认为朝廷大臣不完全称职。圣明的主上用人,是使贤能的人不敢保留他的能力,而使没有才能的人不得占据不能胜任的官位。推选的不是贤能之人,未必是有罪过; 满朝上下都能容得了这种不适当之人,才是怪事。陛下明知某人没有竭尽能力而为他的职责忧虑,知道某人没有才能而教他治理其事,岂不是主上辛劳而臣下安逸吗? 即使圣人和贤能同时并存于世,也终究不能认为这样就算是治理国家。陛下还担心台阁禁令不够严,人情请托不能断绝,定出迎客出入的制度,让凶恶的官吏守卫官府大门,这实在不是实行禁令的根本作法。以前汉安帝时,少府窦嘉征召廷尉郭躬无罪的侄儿,还有人上书指控,弹劾奏章纷纭。最近司隶校尉孔羡聘用大将军狂妄无理的弟弟,而主管官员不说一句话,那种望风迎合的态度,甚于接受嘱托,这是不按实情选用人才的结果。窦嘉有皇亲的宠信,郭躬不是国家重臣,还尚且如此; 用今天的情况和古代相比,陛下自己没有对失职失责的人必行处罚、用以杜绝结党营私的源头。出入禁地的制度,让恶吏守门,不是治世的办法。假使我的话有一点道理,承蒙陛下明察采纳,还怕什么邪恶不除灭,而豢养廉昭之辈! 本来,检举揭发奸恶,就是尽忠的举动; 然而世人憎恨小人行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顾情理而只是苟且和容纳以求提拔。如果陛下不再察究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定以为违背众议忤逆世事是为奉公,窥人过失向上告发是尽忠节,那么为什么通达大才反而不去做这种事?实是顾及正义大道而不去这样做。使天下的人都背离正道而去谋取私利,本是君王所最忧虑的,陛下还有什么可高兴的呢?” 杜恕是杜畿的儿子。

明帝曹叡曾经突然来到尚书台门,陈矫跪着向曹叡说: “陛下要去哪里?”曹叡说: “我想看一看公文。”陈矫说: “这是我的职责,不是陛下应该亲临的事情。如果我不称职,那么就请罢免,陛下应该回去。”曹叡惭愧,乘车返回。曹叡曾经问陈矫:“司马懿忠贞不渝,可以称得上是国家大臣吗?”陈矫答:“他是朝廷仰慕的人,国家能不能依靠他不知道。”

杜恕明于政治韬略,提出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于最高决策者要设法远得百姓欢心,近得群臣智力,认为“忠臣不必亲,亲臣不必忠”,要善于放手使用人才。曹叡举措失宜,任用非人,本末倒置,常有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