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之敌:内外论》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无敌之敌: 内外论》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董卓气焰嚣张,结果,部下吕布被王允吸引,两人联合攻杀了董卓。袁绍“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而杀田丰,黜沮授,官渡败后,二子争强,惨淡经营,毁于自家。曹操南征北战,创立曹魏基业,数代之后,被司马氏取代。刘备集团经营蜀汉,不遗余力,诸葛亮竭尽智谋,死而后已,铁打江山,毁于刘禅,蜀汉霸业,二世而亡。东吴孙氏,盛时能抵御曹操数十万南下大军,衰时杀戮良将大臣,自毁长城……三国时代,那些富有战斗力的集团,不是被敌对势力所兼并、消灭,就是被自己或者自己培养的势力所葬送。而那些曾几何时无敌于天下的势力,无一不是首先被自己所击垮,然后被敌对势力所击败。当事者的困惑,旁观者的不解,成为韬略家下大力气去探索、解决的课题。而内外韬略的提出,就使这些困惑烟消云散,使不解之谜迎刃而解。

内外韬略将攻击的爆破点选在敌方内部,使其内部震荡,然后以外力摧之。皇甫嵩遣突击队冲出重围,在波才黄巾军包围圈内放火,造成震动,然后率兵冲击,取得胜利。官渡之战中,曹操接受前来投奔的袁绍谋士许攸之计,率领精骑五千,深入袁军后方乌巢,烧毁袁军屯粮。乌巢粮谷被烧的消息传到官渡,袁军上下军心浮动,张郃、高览等率部投降曹操,袁军其他将士不听从袁绍指挥节度,夺路逃命,袁绍、袁谭父子率领仅存的八百骑兵匆忙渡过黄河,逃回到冀州。曹操为了稳定河东,派杜畿插入内部。赤壁之战中,黄盖诈降,取得曹操信任后,以蒙冲斗舰装置干荻枯柴,灌以油膏,乘风而进,发动火攻,突入曹营,打开缺口。刘备夺益州,有张松、法正等在刘彰内部潜伏。赵俨稳定韩遂、马超旧部,以分而治之之计,在其内部釜底抽薪。曹操篡位,在汉朝廷中另立魏国,夷灭密谋搞垮曹操的董承等人,杀了董贵人、伏皇后、皇子及汉室百官,架空汉王室,以便取而代之。诸葛亮北伐之际,东吴乘魏西进而北上。司马懿发动旨在攻灭曹爽的政变,是乘曹爽与魏少帝往谒明帝高平陵,使郭太后下诏关闭城门,以腹心之地的占领为优势。举凡祸起萧墙、釜底抽薪、里应外合、取乱侮亡等计策,均可属于内外韬略。

内外韬略将信息的触角伸向敌方内部,使其任何变化,均能及时反馈回来,从而迅速设计应付的策略。其中具体事例遍于史书,此不赘述。

三国内外韬略十分重视内部的建设。各大集团的决策者及其智囊,在其开初的发展阶段,均极其注意加强内部的凝聚力,扩大智囊规模,增强人才的素质,荀彧脱离袁绍阵营,归依曹操,曹操大悦曰:“吾之子房(即张良)也。”曹操得荀攸,接谈之后,大悦,对荀彧、钟繇说:“公达(荀攸之字),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曹操召见郭嘉,谈论天下大事后,曹操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曹操集团的智囊是三国各大集团中阵容最强大的。曹操刻意追求内部建设,是其精通内外韬略的突出反映。刘备三顾草庐,得诸葛亮出山相助。当关羽、张飞对诸葛亮表现出一些不服心态时,刘备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东吴孙权同样精于内外韬略,延览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一时间人才鼎盛,蒸蒸日上。三国早期的最高决策者还致力于政治、制度、经济、军事、外交的建设,努力发展、壮大自身。而后期的最高决策者则与开国者相差悬远,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或昏庸无能,或柔弱寡识,或目光短浅,或刚愎自用,以致山河日败、形势日危,最终被强敌消灭。而强敌之敌,不是别人,正是后来日趋腐败的他们自己。

三国时代,内外韬略在对待内与外的关系上,是侧重于内的。诸葛亮的大策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陈寿评其为“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四大原则中,有三点是针对内部问题而提出的。曹操与袁绍共同起兵讨伐董卓之时,就前途问题,曾作过对话,袁绍以为:“吾南据河 (黄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侧重外在因素。而曹操则认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侧重内在因素。曹胜袁败,不由战定,二人对内外韬略的识力即可判明。孙策临终之时,对其弟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氏对内外韬略的认识深度,由此可见。而孙策重外,孙权重内。因孙策早死,东吴政权的重外一线,进展缓慢。而因孙权执政,重内之举,则较孙策时大有突破。

内外韬略十分讲究内与外的配合一致,无所偏废。蜀国由于关羽之败,包围魏国的战略形势非但不能形成,国内也受到来自东吴的压力。加上刘备失策,猇亭之战遭到惨败. 元气大伤,内部再怎么发展,也难展鸿图。曹操由于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过份追求内的一面,将相当一部份精力用于争权夺利的斗争,发动赤壁之战,以求一战而胜,企图在统一全国之时实现篡汉愿望,结果促使孙、刘结盟,形势向三国鼎立的格局发展。三国时期,各国相对重内的政策导向,也强化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三国内外韬略属于规划型韬略,实践证明,这一韬略的成功运用,即能成为无敌者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