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虎豹借取胆魄:勇怯论》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向虎豹借取胆魄: 勇怯论》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两军交战,如何使怯者不得独退,勇者不得独进,发挥整体优势,取得最大效益,是三国韬略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使怯懦者有刚猛胆魄,勇猛者有文韬武略,更是三国韬略家改造形势,扭转敌我力量对比的难题。

何进握有重权,面对宦官专政局面,却束手无策,怯懦如鼠,以至调动京城之外的军队,加以镇压。结果纷纷扬扬,走漏消息,被宦官设计,斩于宫闱之中。造成董卓进京,引狼入室,废黜少帝,改立献帝,京都大乱。在此之前,曹操听说何进的对策,大加耻笑,以为:



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以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三国志·武帝纪》注引 《魏书》)



而袁绍诛杀宦官的情形是:



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犹见及,其滥如此。死者二千余人。



何进之策,为怯者所为;曹操之论,为智者所言;袁绍之行,为外勇内怯者之举。决策者的气度品性,雄勇怯弱之异,造成截然不同的后果。依曹操之智,何进擒宦官“一狱吏足矣”,袁绍制宦官“不当假 (通 ‘借’) 以权宠”即可,根本不必兴师动众或大张杀伐。而曹操之智的价值所在,是启发人们作这样的思考: 智谋韬略可以赋于人极大的勇气,也可以节制鲁莽刚暴之勇。换言之,在韬略家手中,勇怯的情状可以逆转。利用这一逆转,即可创造勇怯韬略。

韬略家们认为造成勇怯的区别,除了人的自然禀性之外,还在于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外部形势的认识与否。曹操深知董卓无道,不顾兵力单薄,西进荥阳汴水,虽败于董卓将领徐荣,但豪气冲天,表现了非凡的勇敢。相反,关东联军十万之众屯兵酸枣,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不敢进兵,其统帅对形势的认识浅薄,决定了行动上的畏惧怯懦。荀彧之所以在官渡之战曹军兵力为袁军的十分之一,被围缺粮,岌岌可危之时,连曹操都要打算退兵之际,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关键在于他认识到 “先退者势屈”之理,曹军扼袁军之喉使其不能前进之势,袁曹双方已对峙半年,袁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之机和出奇制胜之时。

赤壁之战前夕,孙权接到曹操的一封书信,上称: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三国志·吴主传》注引 《江表传》)



东吴上下震恐,胆破心惊,议者都认为:



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 (指孙权) 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周瑜传》)



东吴大臣如张昭、秦松等人慑于曹操的强大威势,纷纷认为双方实力悬殊,主张投降曹操,表现了怯懦的心理。而诸葛亮、鲁肃、周瑜等深入分析双方,不被表象所蒙蔽,认为曹操南下,利少弊多,双方交战,取胜可能性极大,因而生出无限胆略,力主抗战。正是因为诸葛亮等韬略家的真知灼见,高瞻远瞩,才带来抗战的百倍勇气。勇怯之别,受认识的影响,由此更可察见。

魏吴合肥之战,也是能阐述勇怯之别受智略影响的深刻道理。曹操征伐汉中的张鲁,留七千人屯守合肥,孙权率领十万之众,将合肥团团围住,张辽、乐进、李典遵曹操之计,奋力抵抗。张辽表现尤为出色,披甲执戟,冲锋陷阵,叱孙权于万军之中,拔部众于重围之内,勇猛如虎,使得吴人夺气丧胆,合肥城十余日保守完好。张辽固然为魏勇将,但更因为他是智将,所以敢于信心百倍,以寡击众。战前,张辽有一个思想认识:



公(指曹操)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三国志·张辽传》)



三国韬略家们还认识到,勇怯之别,在于外部压力的大小与否。于是,勇怯韬略的使用,便讲究营造各种压力,使勇者为怯,怯者为勇。曹操反击刘表、张绣联军,运用步骑夹击,大获全胜。荀彧询问原因,曹操指出:“虏(指刘、张联军)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矣。”(《三国志·武帝纪》)原本曹操前后受敌,形势十分不利,然而曹军为返国之兵,士气奋发,又陷入死地,不力战则无路可走。外部的高压,激发了士兵的潜在能力,人人浴血奋战,终于变怯为勇,击败敌手。曹仁励众胜敌,于千军万马中救出部将牛金。赵云面对强敌,急中生智,设空城计破敌。三国时期,在强敌面前,危急之中,使怯者为勇之例,是相当多的。至于虚张声势,声东击西,示形作伪,设为疑兵,迫使强敌退兵,勇者丧胆之例,亦不胜枚举。

三国勇怯韬略的使用,还讲究互变之术:大勇若怯,大怯若勇,勇生于怯,怯生于勇。大勇若怯旨在使对手解除思想上的武装,不以为意,然后猝起,予以致命的打击。陆逊反击刘备,司马懿谋除曹爽,吕蒙、陆逊对待关羽等,均属此类。大怯若勇,是营造虚势,恫吓敌方,以便撤退。陆逊从襄阳退兵,孙坚击海盗胡王,于鲁阳城收兵等,均为典型。而勇怯之变,则由势而成。

三国争霸,离不开力的拼搏、智的较量,力搏以智为本,智斗以力为用。而力斗中勇怯异势,则胜败有别。由于三国韬略家们创设的勇怯韬略能改变争斗双方的原有力量对比,使勇者丧魄,怯者壮胆,因而被广泛运用。而那些影响历史发展、形势格局变化的重大设计,则是高明的韬略家的杰作,非一般人士所能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