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身与名——那些慷慨悲歌的刺客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

——那些慷慨悲歌的刺客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唐朝大诗人李白一首《侠客行》,将刺客这一形象生动地勾画出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刺客神秘而诡异,还笼罩着一层冰冷肃杀的色彩。他们是杀人不见血的杀手,还是形迹无痕的高人?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刺客,听一曲他们的慷慨悲歌。

魔幻刺客聂隐娘

影视作品中那些身手不凡、来去无踪的刺客也并非完全是凭空捏造。这些传奇形象的原型很多来自中国古代一些玄幻小说。例如,唐朝的传奇话本中就有很多似魔似幻的刺客形象,如红线、昆仑奴、虬髯客、谢小娥等。其中,刺客聂隐娘的故事更是将魔幻色彩发挥到了极致。聂隐娘为唐朝魏博大将聂锋之女,10岁时被一个神尼用法术掠走。神尼喂她神丹,教其剑术,使她身轻如燕,能飞杀禽鸟,白日杀人却不见踪迹。神尼还为聂隐娘在头颅内藏了一把匕首,为其行刺时方便取用。后来,聂隐娘投靠节度使刘昌裔,并为刘昌裔多次抵挡了妖人妖术的刺杀。刘昌裔死后,聂隐娘飘然而去,不知所终。

唐朝传奇话本的刺客故事大都荒诞离奇,却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为后世武侠故事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勇气第一 武艺第二

刺客素来都是影视作品中“上镜率”颇高的角色,他们被塑造成武功绝顶的高手,飞檐走壁,十步一杀,于百万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真实的刺客其实并没有那么神奇,他们很多并不精通武艺,有的甚至手无缚鸡之力。这是因为做刺客最重要的不是武艺,而是大智大勇。

春秋时期的专诸就是这样一位有名的刺客。专诸是吴国人,以善做烤鱼闻名,为人豪爽仗义。当时,吴国的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想杀掉吴王僚而自立。但吴王僚平日身边戒备森严,公子光苦于无法下手。谋臣伍子胥看出了公子光的心意,便向他推荐了壮士专诸。公子光得到专诸后,以礼相待;专诸感恩,愿以死相报,去刺杀吴王僚。于是,公子光以品尝美味的名义将吴王僚邀请到了他的府邸,准备伺机刺杀。吴王僚非常警惕,在沿途和公子光的家中都布置了士兵和亲信。酒宴到达高潮时,专诸呈上美味的烤鱼。警觉的吴王僚命令专诸脱去全身的衣服,确认没有危险后才令其端上佳肴。就在烤鱼被献上的一刹那,专诸忽然从鱼腹中抽出一把锋利的匕首(即后世有名的“鱼肠剑”),一剑刺穿了吴王僚的身体。吴王僚当场毙命。而专诸也当场被吴王僚的侍卫剁成了肉泥。但他舍命的一击却成就了后来有名的吴王阖闾。

还有一位吴国刺客名叫要离。他相貌丑陋,身材矮小瘦弱,勇气却无人能比。吴王僚被刺杀后,他的儿子庆忌逃到了卫国,并在那里招兵买马,准备为父报仇。吴王阖闾听到消息后,寝食难安,于是又寻觅了一位勇士去刺杀庆忌,此人就是要离。

为了得到庆忌的信任,要离采用了苦肉计。他不仅砍掉了自己的右臂,还让吴王阖闾杀掉了自己的妻子。家破身残的要离来到卫国,假意投靠了庆忌。庆忌探得事实,就消除了戒心,将要离视为心腹。三个月后,庆忌出征吴国,与要离同乘一船。要离趁庆忌酒酣之际,拔剑刺透了庆忌的胸口。左右兵士举刀要杀要离,却被刺伤的庆忌拦阻说:“放他回国,成全他吧!”说完便气绝而亡。要离被放回吴国后,吴王阖闾要重赏他。要离却辞谢说:“我杀庆忌,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吴国百姓的安宁。”说完,要离便抽刀自刎了。

情义比天 许上身与剑

真实的古代刺客的一大特点就是重情重义。为报情义、舍命以殉,通常是他们行刺的理由。在这方面,刺客豫让和聂氏姐弟的故事可称作典范。

豫让刺杀赵襄子是一个有名的为主报仇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部几大家族互相争斗,最终,赵、魏、韩三家灭掉了智伯一族,分割了晋国的权力。豫让是智伯的门客,深受智伯器重。智伯被杀后,豫让为报旧主知遇之恩,决心报仇。赵、魏、韩三家中,赵家与智伯的仇恨最深,赵家核心人物赵襄子曾用智伯的头盖骨做酒具,因此,赵襄子便成为了豫让复仇的首要目标。

豫让先是更改姓名,伪装成受过刑罚的人,混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赵襄子去上厕所,忽然感觉心中慌乱,于是下令将修整厕所的人逮捕搜查,果然从豫让身上搜出了尖锐的匕首。赵襄子审问豫让,豫让对复仇之事直言不讳。赵襄子赞赏他是个勇士,于是大度地释放了他。然而豫让并没有就此罢休。为了再次接近赵襄子,豫让不惜把漆油涂满全身,使得全身皮肤溃烂;又吞下炭火把嗓子弄哑,以此改变音容相貌。后来赵襄子出行,豫让化装为乞丐躲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以图行刺。这一次又是老天庇护赵襄子,他乘坐的马到了桥头忽然受惊。赵襄子预感到周围有危险,马上派士兵搜捕,又发现了豫让。赵襄子被豫让的义举所感动,但于情于理无法再放过他。赵襄子于是对豫让说:“你为智伯报仇,已经算是成名了。我宽恕你,也已经足够多了。你自己作个打算吧,我不会再释放你了。”然后派兵包围了豫让。行刺失败的豫让对赵襄子说:“今天我甘愿被杀,但为主复仇心愿未了。我恳请您把身上的衣服给我,让我刺它几下,就算我为主复仇了。”赵襄子叹其忠义,脱下衣服交给了豫让。豫让拔剑连刺数下,然后大呼:“我可以在九泉之下面对智伯了!”接着自刎而死。豫让的故事传开后,连赵国的志士都为他慨叹不已。

聂氏姐弟的故事则在以死报恩的同时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姐弟情意。聂荣与聂政是齐国的一对姐弟,弟弟聂政是一位屠户,身手不凡,胆识过人。当时,濮阳的严仲子与韩国的相国侠累有很深的嫌隙。严仲子担心被侠累谋害,于是想先下手为强,找个刺客刺杀侠累。有人向严仲子推荐聂政。但严仲子多次登门拜访,却被聂政一一回绝。严仲子锲而不舍,用黄金百镒为聂政的母亲祝寿。聂政被严仲子的执著打动,真诚地对严仲子说:“我家境贫寒,又有老母亲需要赡养,因此不敢接受您的请求。母亲在世,我不能轻易以身许人。”严仲子表示理解,并仍恭敬地对待聂政一家。

不久,聂政的母亲病故。料理完丧事的聂政找到严仲子,接下了刺杀侠累的任务,以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他只身一人勇闯韩国相府,凭借高强的武艺竟然一路从门口打到内堂,亲手击杀数十名武士,最后力斩韩相侠累于堂上。聂政完成使命后已经身负重伤。他自知难免一死,又恐死后连累家人,于是用剑挖出了自己的眼睛,削烂了面容,剖腹出肠,壮烈而死。

聂政死前自毁容貌,故意使人无法辨识其身份。韩国于是将聂政的尸首置于闹市,悬赏千金辨认凶手,但国人无一识得。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人刺杀了韩相侠累,疑心是自己的弟弟,便前往辨认。一见果不其然,聂荣扑倒在弟弟尸体上放声大哭,连声大喊“他是聂政”。路人见了很奇怪,便问:“此人刺杀了相国,国王正在追查他的来历,你难道没有听说吗?为什么还敢来辨认呢?”聂荣回答说:“我弟弟之所以自毁容貌,是为了不连累我。我怎么能因为怕被株连,就埋没了弟弟的名声呢!”路人听后莫不震撼。聂荣伏在弟弟尸体上大叫三声“天啊”,也气绝身亡了。

壮士一去不复还

真实的刺客,很少能像李白诗中所描绘的“事了拂衣去”一般洒脱飘逸,他们大部分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踏上有去无回的旅程。因此,刺客又有“壮士”、“死士”的称谓,“壮”在慷慨,“死”在悲壮。

历史上最有名的刺客要数刺杀秦王的荆轲了。荆轲本是卫国人,流浪到燕国,喜好读书击剑,勇气更是过人。当时秦国正处在吞并六国的进程中,北方的燕国岌岌可危。燕太子丹急寻救国之策,门客田光向他推荐了荆轲。太子丹拜访荆轲,望其出使秦国,劫持或刺杀秦王嬴政。荆轲慷慨受命,带着面见秦王的信物(秦国将军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与助手秦舞阳同赴秦国。

荆轲出发的当天,太子丹和众多亲友都来送行。他们知道荆轲此去一定是有去无回,因此穿戴着白衣白帽,一直把荆轲送到易水河边(燕国边境)。荆轲的好友高渐离擅长击筑(一种乐器),于是弹奏一曲。荆轲伴着悲凉的乐曲慷慨高歌,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名句。周围的人听后无不感伤落泪。

到达秦国后,荆轲用价值千金的玉帛等礼物贿赂秦王的宠臣蒙嘉。蒙嘉在秦王面前替燕国美言一番,秦王于是设置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使者。面对守备森严的秦国宫殿,荆轲的助手秦舞阳吓得面无血色,荆轲却举止自若。荆轲走上殿,恭敬地向秦王献上燕国的地图。就在地图图轴即将完全展开的一刹那,荆轲突然抽出了图轴尽头隐藏的匕首,并一把抓住秦王的袖子,持匕首向他刺去。秦王躲闪及时,挣断了袖子,起身逃跑。荆轲紧追秦王,秦王则绕着柱子躲避。危急时刻,秦王在大臣的帮助下拔出了宝剑,一剑斩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又用匕首投掷秦王,但没有击中。荆轲自知行刺失败,于是靠着柱子笑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得到归还侵占土地的凭证去回报太子。”说完,他便被护驾的士兵乱刀砍死了。

荆轲失败了,但一去不还的悲壮故事并没有结束。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为给荆轲报仇,自己作为刺客潜入秦国。他隐姓埋名,做了大户人家的杂工,耐心等候时机。每逢主人家有人击筑,高渐离便从旁指点,久而久之,很多人都知道他善于击筑。秦始皇(当时已统一六国)听闻高渐离击筑技艺高超,便召他进宫表演。但高渐离还没来得及动手行刺,他的身份就被秦始皇的随从识破了。秦始皇爱惜高渐离的技艺,不忍杀他,于是命人弄瞎了他的双眼,仍令他为自己击筑。失明的高渐离又在筑中放置铅块,利用接近秦始皇的机会,举筑砸向秦始皇。但因他目不能视,结果没有砸中。最终,为友复仇的刺客高渐离被诛杀,而秦始皇再也不敢接近诸侯国的来客了。

一剑转乾坤

刺客的刺杀对象往往是当时的重要人物,因此他们通常都扮演着“一剑转乾坤”的角色。历史上不乏因为刺客的刺杀而改变时局的事例。

春秋战国时期是刺客最为盛行的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等级较为扁平化,王公贵胄并没有太过森严的等级与护卫,所以刺杀的难度不大;而且当时崇尚道义,因为复仇或者报恩而去当刺客被视为勇敢和光荣的表现。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刺客开辟了一个列传,以褒奖这些仁人义士的慷慨之举。其中,专诸、要离的行刺开启了精彩纷呈的吴越争霸;而假使荆轲刺秦成功,恐怕历史也会被改写。

自秦朝以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贵族们的自保意识也逐渐提升,刺客行刺便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而统治者也着意剪除这一危险的职业,刺客们也很难再载入史册了。刺客的故事逐渐湮没无闻,只是偶尔在历史的断章中还能零星觅得他们的身影。

西汉末年王莽乱政时期,汉皇族后裔刘秀(即后来的东汉光武帝)率军统一全国,平定群雄,其帐下有两员股肱之将,一个叫来歙,一个叫岑彭。来歙为人光明磊落,智勇双全,他为刘秀制定的“联陇制蜀”、“西和东攻”等方略为东汉的建立奠定了战略基础;岑彭则几乎参与了东汉王朝建立和巩固过程中所有的战役,是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更是东汉开国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不幸的是,这两位名将却都在人生的鼎盛时期遭到佚名刺客的杀害:来歙在进军蜀地的过程中,被蜀人派来的刺客刺中胸部,在奄奄一息之时写下了给刘秀的绝命信函;岑彭也在攻打蜀地时,被一名谎称流民而诈降的刺客刺杀,死于一个叫“彭亡”的地方。刘秀听闻两名爱将被杀,痛哭流涕、怅惋不已……

东汉末年,东吴的开创者“小霸王”孙策平定江东之后,志得意满,准备挥戈北上,与曹操、袁绍等人逐鹿中原。当时,曹操和袁绍正在官渡进行对峙,都无暇顾及南方,这正是孙策乘虚而入、定鼎中原的最好时机。然而就在出兵前夕,孙策外出打猎途中却被昔日仇家的门客用毒箭射杀,死时年仅25岁。东吴出兵北上的计划也因此作罢。试想,如果刺客没有得手,恐怕谁是三国的霸主还未可定论。

再后来,刺客的故事更加少见了,值得一提的就是五代的后梁太祖朱温被刺和清雍正帝被吕四娘刺杀这两个故事。但前一件是儿子行刺父亲,算不得真正的刺客所为;后一件则完全是民间的传说,虚实已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