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号趣谈·朱彝尊
朱彝尊 (1629~1709),字锡鬯,号竹坨,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文学家。从小聪颖,能过目成诵,人称 “神童”。清兵南下时,曾联络江南一带志士,共图抗清之举,惜未成。康熙十七年(1678年),以布衣参加博学鸿词科,中一等,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晚年称病乞归故里。学问渊博,尤通经史,写诗好争奇斗胜,独树一帜,与王士祯并称 “南朱北王”。其词构思精巧,圆转流畅,为 “浙西词派”的创始者。有《曝书亭集》《日下旧闻》《经义考》 等。编有 《词综》《明诗综》 等。
主要书斋号有: 曝书亭、静志居等。
曝书亭“曝书亭”寓以日取暖,以书润思之意,以喻其嗜书成癖,好学不倦。朱彝尊年轻时,每次出游总要随身自带《十三经》《二十一史》。作京官时,为撰写《瀛洲道古录》,竟私自带领楷书抄手进宫抄录典籍,被揭发而降级,在仕林中被称为 “美贬”。曾自作铭曰: “夺侬七品官,写我万卷书。” 他如此酷爱读书,因此退归故里后,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营建了曝书亭宅园。内有舫、潜采堂、曝书亭、六峰阁、娱老轩、煮茶厅、雪之亭等亭阁。
曝书亭右边,建有醧舫斋,为朱彝尊的书斋。书斋三面临池,细风拂煦,池水涟漪,游鱼嬉水,胜似画舫。他常约亲友来此饮酒谈心,吟诗作文。身坐醧舫,如坐舟中。曝书亭正厅称作“潜采堂”,是其藏书处,相传他藏书8万卷,分经、艺、史、志、子、集、类、说等八类,深得康熙帝嘉许,御笔赐 “研经博物” 横匾挂于额首。正厅墙上镶有一碑,上刻竹坨先生像。他头戴竹笠,身着布衣。
曝书亭位于假山上,通风透光,夏日他常于此亭晒书,故亭以此为名。亭中石柱上刻有杜甫诗: “会须上番看成竹,何处老翁来赋诗。” 著书甚丰,以 “曝书亭” 命名的就有 《曝书亭集》《曝书亭外稿》《曝书亭词拾遗》 等,其中 《曝书亭集》对后世甚有影响,清人孙银槎为此著有 《〈曝书亭集〉 笺注》22卷。
嘉庆年间以后 “曝书亭” 曾被多次重建原庄园内的主要建筑至今犹存。现存的曝书亭为木结构建筑,攒尖顶形式。亭北有荷花池,池上有九曲桥。池南即朱氏故居原址。解放后,亭池周围布置竹树花草,辟作公园,一年四季,香飘四方,为嘉兴一大胜景。
静志居“静志居” 与朱彝尊的一段婚外恋情有关。朱彝尊出身于官僚家庭,年稍长,家境破落,经常贫至绝食。又时值明末清初兵荒马乱年代,生活更为窘迫。他与妻子冯福贞相依为命,感情不错。因贫穷,朋友来访,只好把家中仅存的一件布袍拿去典当,质钱买酒,招待朋友,然后由妻昼夜纺织得钱赎回。
冯福贞之妹,名冯寿常,字静志,小朱彝尊七岁。冯寿常暗恋上了姐夫,而朱彝尊对她也有情。他俩由于无法结为正式夫妻,所以只能在野外悄悄约会。朱彝尊乃把这一时期的书斋名,取冯寿常的字,命之 “静志居”,并把自己的著作取名为 《静志居诗话》。朱彝尊本是当时著名诗人,又是浙西词派的创始者,关于他自己的这段私情,写有不少诗词。如有一首《城头月》云: “别离偏比相逢易,众里休回避。唤坐回身,料是秋波,难制盈盈泪。酒阑空有相怜意,欲住愁无计。漏鼓三通,月底灯前,没个商量地。” 写得缠绵悱恻,甚有婉约派之词风。
曝书亭经籍
曝书亭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