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号趣谈·师陀
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笔名卢焚、君西、韩孤、佩芳等,河南杞县人。作家。1931年秋,借口投考大学,离开河南往北平谋生,开始小说创作。次年,与他人合办文学刊物 《尖锐》。1936年到上海,曾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抗战胜利后,任上海戏剧学校教师、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和历届理事。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里门拾记》《落日光》《无名氏》《果园城记》 等,长篇小说《马兰》《结婚》《历史无情》 等。
主要书斋号有: 饿夫墓。
饿夫墓1979年,他曾在《师陀自述》 中说: “1936年秋,我从北平到上海。抗日战争爆发,上海被日寇占领,心怀亡国之悲愤,长期蛰居上海。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后,曾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 (直到1947年秋冬之间),赖以维持最起码的生活。由于伪币通货膨胀,虽有稿费、剧本上演费的补贴,仍不免时常挨饿。偶成小文,每于稿末注明: 写成于 ‘饿夫墓’。” 尽管生活艰难困苦,师陀却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从不为汉奸刊物写片言只字; 当发现汉奸文人在伪 《中华日报》上盗用他的笔名招摇撞骗、制造混乱时,他立即发表声明,公开揭露敌人的阴谋。
在饿夫墓中,他忍着饥寒,写出许多优秀作品,有的直接描写抗战时期人民群众抵抗敌人的热情,有的则歌颂同侵略者进行顽强斗争后壮烈牺牲的普通士兵。这些作品,在当时产生了 “团结人民,打击敌人” 的积极影响。师陀在这一时期,还把书斋取名为 “大悲阁”。1937年,他的短篇小说集《野鸟集·前言》落款,就署 “1937年8月6日记于大悲阁”。他还曾用过 “韩孤” 的笔名。“韩” 与 “寒” 同音,韩孤,即 “贫寒而又孤独”,这同以 “饿夫墓” 为其斋号的含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