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号趣谈·巴金

斋号趣谈·巴金

巴金 (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王文惠、欧阳镜蓉等,四川成都人。作家。1 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科学校,参与编辑进步刊物 《半月》,1923年到上海、南京求学,后旅居法国巴黎,开始文学创作。抗战期间,与茅盾、靳以编 《呐喊》《烽火》 等刊物。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2年被授予 “国际但丁奖” 奖章,1985年被美国文学研究院授予外国名誉院士称号。1990年获人民英雄勋章。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灭亡》《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抗战三部曲》,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 《随想录》 等。

主要书斋号有: 花溪小憩。

花溪小憩

1944年,巴金在战乱中,辗转颠沛,来到贵阳。5月初,与巴金相恋的肖珊,从桂林也来到了贵阳。5月8日,他俩在贵阳郊外的 “花溪小憩” 中结婚。“花溪小憩” 是一家旅行社在郊外花溪之地的招待所。它是一所很漂亮的花园洋房,地处一个大公园里面。巴金在劳作之余,常在这个公园里散步。“小憩” 没有楼,却有一间又大又华丽的客厅,客房不多,又逢乱世,客人更少。巴金与肖珊结婚没有几天,就送肖珊到四川旅行,他自己留在 “花溪小憩” 中开始创作中篇小说《憩园》。

巴金在书斋中整理藏书 祖忠人摄

巴金的这部小说定名为 “憩园”,可能是受到 “花溪小憩” 的影响。不过,巴金在四川成都老家的花园也叫 “憩园’。巴金后来在小说里曾这样描写过它: “右边一排门全闭得紧紧的,在靠大厅的阶上有两扇小门,门楣上贴着一张白纸横条,上面黑黑的两个字,还是那篆体的 ‘憩园’ ……”后来,巴金的三叔在成都玉皇观街修建的住宅,也取名叫 “憩园”。巴金《憩园》 中的主人公杨老三,其原型取自他五叔。“憩园” 在解放后,尚存成都,只是换了主人。

巴金在1961年曾写过一篇 《谈 〈憩园〉》的文章。他回忆说,《憩园》 的大部分是在贵阳郊外的 “花溪小憩” 里写的。“小憩” 白天静,夜里更静,然而不分昼夜都有水声,水声单调没有变化,听惯了就好像没有声音一样,这真是静心写作的理想之所。晚上,“小憩” 里没有电灯,巴金就靠一盏清油灯的微光,埋头写作,他的视力不佳,在油灯的微光下写字时间一长,会发生视线模糊的情况。因此,巴金晚上睡得较早,但起得不迟。“当时我正在壮年,每天伏案十小时以上,并不感到文思枯竭。在 ‘小憩’ 的短短几天中我的确写得不少。我写小说也有像《苦难的历程》 的作者那样的习惯,想到了一个细节就坐下来,动着笔,让这个细节慢慢地引出了全部的故事……人物自己在说话,在行动,在斗争,我需要的什么东西都像喷泉一样,很自然地出来了。”

细读这段文字,巴金当年在 “花溪小憩” 中创作的风姿,活龙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巴金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