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趣谈·袁世凯

楹联趣谈·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河南项城人。早年两次参加乡试落榜。后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随从到朝鲜,负责前敌营务处。其后,被李鸿章保荐为三品道员,任驻朝通商大臣。1895年,被派往天津小站督练新军,后升为直隶按察使。戊戌变法期间,伪装赞成维新,却向荣禄告密,使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从此得到慈禧宠信。累至军机大臣,成为北洋军阀首领。武昌起义时,凭借北洋势力和帝国主义支持,出任内阁总理,陈兵长江,向革命党要挟议和,威胁孙中山让位,从而窃取得大总统职位。1915年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卖国条约。同年改总统府为新华宫,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即皇帝位。1916年3月22日,在蔡锷等护国讨袁声中被迫取消帝制。6月6日,因尿毒症病亡。

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化作怒涛飞海上

精诚留碧血,看今朝虫沙恸劫,三军白骨愁歌东府战城南

聂忠节公殉难处纪念碑

这是袁世凯为“聂忠节公殉难处”书写的长联,横额为“生气凛然”。此联记述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殉国的悲歌。

1900年帝国主义者组成“八国联军”,从大沽口攻入天津。时任直隶提督的聂士成统率“武卫前军”奋力抵抗。联军以6000多人的兵力进攻小营门、马场道一带,聂士成率部坚守。但因寡不敌众,退至八里台。此时,从租界里出来的500名日军也加入围攻的行列,聂士成被敌人重重包围。激战两小时后,聂士成两腿负重伤,率军突围至卫津河八里台桥。两军接火,弹飞如雨。营官宋占标哭求聂士成向城区后撤,聂士成提刀挺立桥头,不为所动。他说: “我与天津城共存亡,离此一步,不是男儿大丈夫! ”正在这时,飞来一颗炮弹在附近爆炸,聂士成腹部受伤,肠子流了出来,但他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继续指挥战斗,后来头部、胸部接连中弹,流尽最后一滴血。

聂士成殉职后,营官王怀庆将聂的血衣送往京师,得到清政府的封赏,谥“忠节”。其尸体由哨官张林背回,埋葬于合肥原籍。几年后,袁世凯为聂士成修建了聂公祠。天津绅民在其殉国地点——八里台,建立了“聂忠节公殉难处”纪念碑,并筑亭以覆之。碑亭两旁即刻有袁世凯书写的这副长联。

受知旱岁,代将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阳,最诩临淮壁垒

世变方殷,斯人不作,万古大名配诸葛,长留丞相祠堂

这是袁世凯为天津李鸿章祠书写的楹联。李鸿章身居“相国”高位,是清代所有汉族文武官员中,官位最高、权势最大、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从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到1895年卸任,统管天津达25年之久。特别是他晚年创办洋务,所开设的工厂、修筑的铁路,也大都集中在天津,这就更与天津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李鸿章在清末政治、经济中的显要地位,他于1901年死后,清廷对他赐恤优加,先后在其家乡和京、津、沪、宁、苏、浙、冀、鲁、豫等任职之处,为他修建了10座祠堂。

袁世凯早年得李鸿章赏识,1901年至1907年袁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极力推行“新政”,也是对李当年“洋务”的继承和发展。为了表达他对李的知遇之恩,袁对在天津建造李公祠格外留心,整个工程全都由他主持。其建筑完全仿照李的家乡安徽的建筑风格,于1905年建成。祠堂共占地约2万平方米,规模宏大,装饰华美,整体性强,又富于变化,堪为古建筑中的佼佼者。袁世凯特在幕僚的帮助下,精心撰写这副长联。此联全面概括了李鸿章的一生,高度评价了李的功绩,气势恢弘,可称力作。

天津李鸿章祠内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