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谈·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 ),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生于北京。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风靡整个江南。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后来陆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8年后移居上海,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艺术。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洛神》等。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被举为京剧 “四大名旦”,梅兰芳居首。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献演京剧,获得巨大成功,被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传爱国主义。抗战爆发后,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返沪后,拒绝为日伪演剧,蓄须明志,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解放后回北京定居,历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
梅兰芳像
学画·卖画·藏画
作为一代杰出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具有多方面的爱好和修养,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画作,包括许多扇面 。
梅兰芳20多岁时,交游渐广。朋友中有几位是对鉴赏、收藏古物有兴趣的。他业余时常常与他们来往,观赏他们收藏的古今书画,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他曾说:“从这些画里,我感觉到色彩的调和、布局的完美,对于戏剧艺术有息息相通的地方。因为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妆、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一幅活动的彩墨画。我很想从绘画中汲取一些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我对绘画越来越发生兴趣了。空闲时候,我就把家里存着的一些画稿、画谱寻出来,不时地加以临摹。”
在随国画名家王梦白学画时期,梅兰芳又认识了许多名画家,如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汪蔼士、陈半丁、齐白石等。1924年梅兰芳30岁生日时,他的这几位老师就合作了一张画,送给他作为纪念。他回忆道:“这张画是在我家的书房里合画的。第一个下笔的是凌植支先生,他画的一株枇杷,占去了相当大的篇幅,姚茫父先生接着画了蔷薇、樱桃,陈师曾先生画上了竹子、山石,梦白先生就在山石上画了一只八哥。最后,轮到了齐白石先生。这张画已基本完成,似乎没有什么添补的必要了,他想了一下,就拿起笔对着那只张开嘴的八哥,画了一只小蜜蜂。这只蜜蜂就成了八哥觅食搜捕的对象,看去特别能传神,大家都喝彩称赞。这只蜜蜂,真有点画龙点睛之妙,使这幅画的布局、意境都变化了,更显得生气盎然。”
梅兰芳虽然早就认识齐白石,但跟他学画却是在1920年的秋天。一天,梅兰芳邀齐白石到家里闲谈。齐白石一见面就表扬: “听说你近来习画很用功,我看见你画的佛像,比以前进步了。”梅兰芳谦虚地说: “我是笨人,虽然有许多好老师,还是画不好。今天要请您画给我看,我要学您下笔的方法,我来替您磨墨。”齐白石笑着说: “我给你画草虫,你回头唱一段给我听就成了。”那一天齐白石给梅兰芳画了几开册页,草虫鱼虾都有,落笔时还把一些心得和窍门讲给他听。等到琴师来了,梅兰芳就唱了一段《刺汤》。齐白石听完点点头说:“你把雪艳娘满腔怨愤的心情唱出来了。”后来,梅兰芳画艺大进,以至于把他的画与齐白石的画放在一起,如不经人讲解,一般人竟无法分辨哪是齐白石的画,哪是梅兰芳的画。
齐白石与梅兰芳
在比较京剧与绘画后,梅兰芳认为: “我们从绘画中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但是不可以依样画葫芦地生搬硬套,因为画家能表现的,有许多是演员在舞台上演不出来的。我们能演出来的,有的也是画家画不出来的。我们只能略师其意,不能舍己之长。如《天女散花》里许多亮相,是我从画中和塑像中模拟出来的。但画中的飞天有很多是双足向上,身体斜飞着,试问这个身段能直接模仿吗?我们只能从飞天的舞姿上感悟她飞翔凌空的神态,而无法直接照模。因为当做亮相的架子,一定要选择能够静止的或暂时停放的姿态,才能站得住。画的特点是能够把进行着的动作停留在纸面上,使你看着很生动。戏曲的特点,是从开幕到闭幕,只见川流不息的人物活动,所以必须要有优美的亮相来调节观众的视觉。”
谈到绘画对京剧行头和化妆的影响时,梅兰芳认为:“戏曲行头的图案色彩是戏衣庄在制作时根据传统的规格搭配绣制。当年我感到图案的变化不多,因此在和画家们交往后,就常出些题目,请他们把花鸟草虫画成图案,有时我自己也琢磨出一些花样,预备绣在行头上。于是,大家经常根据新设计的图案研究:什么戏?哪个角色的服装?应该用哪种图案?什么花或什么鸟?颜色应当怎样搭配?什么身份用浓艳,什么身份要淡雅?远看怎样,近看如何?从这里又想到用什么颜色的台帐才能把服装烘托出来。经过这样的研究,做出来的服装比行头铺里的花样自然是美得多了……学习绘画对于我的化妆术的进步,也有关系,因为化妆时,首先要注意敷色深浅浓淡,眉样、眼角是否传神。久而久之,就提高了美的欣赏观念。”
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蓄须明志,息影舞台,因而生活困顿,于是靠卖画生存,引来众多买家。1945年4月,梅兰芳在上海福州路成都饭店举办画展,展出的170余件作品被抢售一空。
梅兰芳擅画人物、花卉、山水,尤精于仕女、佛像、达摩,其作品风格清丽秀雅,神形兼备,画如其人,备受藏家青睐。他的扇面更受后世欢迎,1994年他的一帧梅花扇面在嘉德拍卖会上以12100元成交,近年又有明显涨幅。
梅兰芳喜好收藏,他的收藏始于戏画,藏品中最丰富、最有艺术价值的亦属戏画。这些戏画都是照扮演者的真容来描绘的,面貌神情准确逼真,包括《群英会》《虹霓关》《思志诚全图》等。其中,以存留至今的晚清沈蓉圃绘《同光十三绝》尤为珍贵。这“十三绝”的美称,代表当时13位名伶,他们中的每位都有一出拿手的名剧。
2004年,在梅兰芳诞辰110周年之际,“梅兰芳藏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共展出50余幅梅兰芳藏画中的珍品,包括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等绘画大师的精妙作品,此外还有梅兰芳本人的绘画作品。这些藏品风格迥异,显示出梅兰芳在艺术追求上的多样性,也表现出近现代著名书画家们与梅兰芳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对梅兰芳的钦敬之情。
爱梅赠扇吴昌硕
梅兰芳与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都爱梅、画梅,堪称忘年知音。梅兰芳曾把自己所绘一帧扇面赠给吴昌硕,吴昌硕为之题跋,传为艺林佳话。
吴昌硕平生爱梅、画梅,以梅为知己。他在故乡安吉有一小园,名曰 “芜园”,早年他在园中手植梅花30余株。他常手捧紫砂茶壶在园中一面品茗,一面观察梅花的生姿意态,使自己笔下的梅花“笔笔有殊状”。他写梅、画梅、题梅的作品有数百件之多,34岁涉足画坛时第一幅画就是《梅花图》。他还与余杭超山梅林结下不解之缘,曾多次去超山探梅、写梅,说超山梅比苏州邓尉梅经风霜,比杭州孤山梅古茂。以后每次到超山,总在那棵宋梅树下与亲朋家人酌饮一番。他在一首题梅诗中写道: “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
梅兰芳演戏之余,尤喜画梅。吴昌硕大名他早已闻知,却以未能晤面为憾。而吴昌硕喜爱戏曲,尤其爱看京戏。1913年,吴昌硕70岁,始定居上海。那年梅兰芳到沪献艺,吴昌硕看后十分欣赏。1920年8月,梅兰芳第二次到上海演出,两位艺术大师终于见面了。当时梅兰芳携带自己的画作向吴昌硕求教,而吴昌硕也深爱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两人谈兴极高。吴昌硕对梅兰芳说:“初晤艺术大师,不可以无赠。”于是即席泼墨画梅相赠,并题诗两首。诗中有“梅影一林初写罢,陪君禅语立香南”之句。以后梅兰芳来沪,必到吴昌硕处拜访,总是“恭谨执弟子礼”。第二年暑天,梅兰芳还把自己所绘一帧花鸟扇面托人捎赠吴昌硕。吴昌硕得之,十分感动,欣然挥毫题跋于扇面之上。
吴昌硕在上海不仅极力推举超山梅花,而且邀请各界名流去超山赏梅。梅兰芳、张大千等都被吴昌硕邀去过。吴昌硕逝世后,他的长子吴东迈实现其“永居超山梅林之中”的宿愿,在超山大明堂西侧的梅林中为之建墓。1985年,超山梅林专门辟建了吴昌硕先生纪念馆。无独有偶,梅兰芳的故乡泰州也建有一座梅花状的梅亭,亭内梅花宫灯高悬,楹联、匾额、围栏、亭檐、立柱,都是梅形或雕饰着梅花、梅枝,连磨石子铺砌的地面上也缀着梅花图案。亭的另一侧,则是梅兰芳史料陈列馆。后人对这两位艺术大师的纪念,都取在了一个“梅”字上。
为谦祥益画扇
谦祥益是北京大栅栏著名的“八大祥”之一,专营丝绸品,由孟子后人开办。1830年在北京建店,老址在前门外东月墙,如今在珠宝市街。谦祥益在上海、济南、天津、烟台、苏州、青岛等地设有分号,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丝绸布匹店。晚清时期,谦祥益主要服务于王公贵族、八旗子弟、达官显贵。进入民国后,消费对象变为清代遗老遗少、民国党政要人、社会名流、新兴的民族资本家和乡村富绅。马连良等京剧大师都曾是谦祥益的常客。著名的京剧科班“富连成”素与谦祥益交谊甚厚,其剧装也大多由谦祥益提供。
梅兰芳特别喜欢谦祥益的一种提花双绉。他字畹华,谦祥益就给那种双绉起名“畹华绉”。梅兰芳对谦祥益的员工非常客气,他还给高老板画过一个扇面,以示友谊。
泰戈尔看《洛神》题诗赠扇
1924年5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应邀来华访问讲学,抵达北京时正赶上他63岁生日。5月10日,北京著名的文学团体新月社特意在东单三条协和医学院礼堂,用英文演出了泰戈尔创作的著名话剧 《齐德拉》,以庆祝他的寿辰。
5月19日,梅兰芳和他的朋友又应泰戈尔的要求,在开明戏院专门为他演出了一场《洛神》。次日,大家为泰戈尔饯行。席间,泰戈尔两次高度赞扬了梅兰芳的精湛表演,并即兴赋诗一首,赠给梅兰芳留念。原诗是用孟加拉文写的,写好后他又亲自把它译成英文,并用毛笔写在了一柄纨扇上。随后,泰戈尔还兴致勃勃地朗诵给大家听。当时在场的诗人林长民又根据泰戈尔的英文,把诗歌译成古汉语骚体诗,记在纨扇上。
1961年春,梅兰芳又请吴晓铃和石真两位教授根据泰戈尔的孟加拉文原作,将这首诗译成白话体: “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的面纱/遮盖着你的容颜/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此外,当年随泰戈尔访华的印度著名画家难达婆薮在观看了梅兰芳演出的 《洛神》后,也特别绘制了一幅大型油画 《洛神》,它与泰戈尔赠给梅兰芳的纨扇一起,真实地记录了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一段历史。
梅兰芳主演《游园惊梦》,以折扇和团扇为道具
《花卉》成扇 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