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趣谈·安岐
安岐(1683~1746),字仪周,号麓村、松泉老人。天津人,一说朝鲜人。清代文人、鉴赏家。先世为盐商,家资巨富。自幼读书,喜爱法书名画。所居沽水草堂,在天津城东南。又有古香书屋,为其所藏书画名迹处所。所藏法书名画,上自三国时期,下至明代晚期,数量很大,基本上都记载在所著《墨缘汇观》一书中。
一时所藏 甲于海内
安岐世代盐商,席丰履厚,然志居淡泊,“学问宏通,极精鉴赏”,王、高士奇等名士咸与交游。安岐为盐务事,往来于淮南、津沽两地,遇书画商求售者,概以重金易之,一时所藏,甲于海内。间有求其鉴别者,每多罕见之本,亦择其精美一一汇录。《墨缘汇观》乃是安岐将其收藏之品及平生所记选优编次而成的一部书画著录。内有书法、名画各两卷,并记叙纸绢、作品内容,间作考订,海内精鉴赏者,莫不赞之。直隶总督、大收藏家端方于序中言其“精识如孙北海、高江村,或谢弗敏焉”。
安岐辞世之后200余年中,因兵燹罹祸,世事沧桑,《墨缘汇观》著录之精品四处流散。有入皇宫大内被盗出者,有贩运而至海外者,亦有幸免于难者。张伯驹先生捐献给国家的西晋陆机《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及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等,均在著录之中,足见其收藏之富、鉴赏之精。
鉴赏古迹不爽毫发
清代天津学者梅成栋说安岐有“鉴赏古迹、不爽毫发”的本领(据《津门诗钞》)。那么他是如何练就此等本领的呢?安岐自称:“余本性迂疏,志居澹泊,自髻年以来,凡人生所爱好者,如声色之玩、琴弈之技,皆无所取,惟嗜古今书画名迹以自娱。每至把玩,如逢至契,终日不倦,几忘餐饮……迨后目力日进。”(《墨缘汇观·自叙》)可见安岐是以发奋忘食的毅力才获得了鉴别真伪的本领,以亲见多闻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凡经过他鉴定的书画大都准确可靠,他的一生为文物的去伪存真作出了巨大贡献。
及至晚年,安岐购藏名迹仍不遗余力。乾隆九年(1744年)重阳节前5日,62岁的安岐久病在床,忽听有人携带魏晋时期钟繇的《荐季直表卷》求售,竟离床而起,喜不自持,再三品鉴,认为“无疑为真迹”。遂不惜重金收购,并慨然写道:“何幸衰朽馀年,复能得以墨妙,事属奇甚,岂非与翰墨有因缘耶?”
藏名迹 刻名帖
安岐既嗜古今书画名迹,亦喜收罗古代典籍。其家多藏善本,并出资刻印书籍名帖,藏书处曰:“古香书屋”“沽水草堂”。《清稗类钞·鉴赏类》载:乾隆时,安麓村重刻孙过庭《书谱》数石。以袁子才主持风雅,馈二千金求袁题跋。袁仅书“乾隆五十七年某月某日随园袁某印可时年七十有七”等字归之,安已喜出望外。此中与袁枚细节及年代等,未必属实,但安岐得唐孙过庭《书谱》墨迹后,为嘉惠后学,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至五十五年(1716年)自己出资刊刻《书谱》,确有其事。后来,安氏家道中落,书屋、草堂俱废,所藏古籍散出,而所刻《书谱》等仍流传至今。安岐所刊《书谱》在我国书法界影响极大。当代书法大家启功先生谈到《书谱》时评论说:“清安岐得墨迹,精摹上板,当墨迹影印未流传时,此拓最称善本。”
安岐著《墨缘汇观》书影
唐集王羲之《圣教序》
龙门石窟北海王元详造像记拓本
青卞隐居图(元)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