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趣谈·孙髯

楹联趣谈·孙髯

孙髯(?~1775),字髯翁,号颐庵,陕西三原人。因其父在滇为官而居云南。喜爱诗文,名重一时,尝与一些名人邀约出游,吟诗作画,往还酬唱。其父去世后,家道衰落。晚年住在昆明圆通山咒蛟台,以卜易为生,自号 “咒蛟老人”,又尝以梅花自喻,自称 “万树梅花一布衣”。一生勤奋,著述甚多,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等。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 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 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 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 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是昆明大观楼的一幅长联,作者为孙髯翁。此联气势磅礴,脍炙人口。其上联主要是写滇池风物,翻译成白话是: “五百里浩瀚的滇池,突然跃入我的眼里。敞开衣襟,推开头巾,真高兴啊! 这日茫茫空阔无边的滇海! 站在楼上,四面望去,那东边的金马山犹如神骏在奔腾; 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在展翅高飞; 北方的蛇山在蠕动; 南端的鹤山像仙鹤在扇动着洁白的双翼。学者文人们,何不选择这名胜的高楼登临欣赏啊! 那碧波荡漾的滇池里,一处处螃蟹和海螺状的岛屿边缘,真如少女的鬟髻和鬓发,在微风和薄雾中散发着幽香; 那田田的萍叶和瑟瑟的芦苇像五彩缤纷的羽毛点缀着水中的云天和红霞。不要辜负这美丽的境界吧: 滇池四周飘香的稻谷,波光万顷的浪涛,六月盛夏的荷花,三月春风中的杨柳。”其下联主要是写云南的历史,翻译成白话是: “数千年兴衰的历史,都涌上了我的心头。把酒杯举向苍穹,无限感叹啊! 千年来的英雄豪杰都被滚滚的历史长河流去了,而今还有谁在?我想起与云南有关的几位英雄: 汉武帝为了打开西南通途,曾在长安凿一个昆明池,练习水战; 唐朝几位皇帝统一了云南,册封了南诏,立铁柱刻颂功德; 宋太祖竟用镇纸的玉斧,在地图上一挥,让大理自治; 而元朝的忽必烈跨着牛皮舟,先占云南,继伐中原。一幕幕伟大壮烈的场面,英雄们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但结果就好像彩楼帘外萦绕的朝云,珠帘还来不及卷起,而这些朝云就消失在潇潇的暮雨中了。那些纪功颂德的词句都成了断碣残碑,埋没在夕阳和农家的炊烟里。永远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那寺庙里传出来的几杵钟声,江岸边点点的渔家灯火,天上南飞的两行秋雁,还有睡在山林的文人雅士醒来后的一身清霜! ”上下联各90字,全联共180个字,一气呵成。古往今来,被多少人称颂不已!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以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联悬挂在滇池畔大观楼前。大观楼在今昆明大观公园内。园林初辟于明代,明黔国公沐氏镇守云南,曾在滇池训练水师,开辟花园,以供小憩。后来有僧人在这里建寺讲经。园初名“近华浦”,清代从昆明城开挖运河至近华浦,逐渐繁华,成为昆明名胜。大观楼初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楼前悬挂的孙髯翁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并刊刻,后于咸丰七年(1857年)毁于兵燹,现存三层楼宇系同治五年(1866年)所建。现长联为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云南剑川县人赵藩重书。长联为木制,长5米,宽约0.65米,瓦形,阴文楷体,蓝地金字,清新动人。

昆明大观楼

关于长联的遭遇,还有一段趣话。清道光年间,阮元就任云贵总督,读大观楼长联后,觉得联中有“汉、唐、宋、元之伟业丰功,总归空”之意,是影射“我朝”,遂擅加篡改,摘下原联,挂出新联。顷刻,昆明人士哗然,纷纷加以斥责。当时有人作了一首打油诗讥讽他: “软烟袋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阮元离任后,人们又重新挂出了孙髯翁的原作。郭沫若1961年游大观楼后曾赋诗一首: “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睡佛” 指的是昆明的西山。郭沫若用“巨笔信如椽” 高度评价了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与阮元擅改此联恰成鲜明对比。

此联作者孙髯翁晚年穷困潦倒,据说他曾在云南弥勒县教过书。死后葬在弥勒县城西新瓦房村。坟墓简单朴素,一个不大的坟丘,墓碑上镌刻着“滇南名士孙髯翁先生之墓”,前面有两根石柱,上刻一副挽联: “古冢城西留傲骨,名士滇南一布衣。”

大观楼长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