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谈·严复
严复(1853~1921 ),初名体乾、传初,后改名宗光,字又陵,又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1871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赴英国学习,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甲午战争后,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向西方学习。1895年至1898年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自强保种”,对近代思想界影响极大。1897年主办《国闻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戊戌变法后,翻译《原富》《群学肄言》《穆勒名学》等书,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首倡 “信、达、雅” 的翻译标准,至今仍被推崇。1905年协助创办复旦公学,为第二任校长。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任首任校长。辛亥革命后,思想趋于保守。1915年参加筹安会。晚年提倡尊孔。
力入纸而气凌虚
严复自幼喜欢写大字,15岁考取福州船政学堂时,总办沈葆桢见其文章写得好,而且字迹清秀,将他列为考生的第一名。严复的这种爱好一直坚持到晚年,归居福州时几乎放弃了平素读书的习惯,终日坐卧家中临池遣兴。严复时常将撰拟的诗词书写在扇面上,赠给朋友。他的同乡和同窗、曾任广东水师提督的叶祖珪十分珍惜严复赠给他的佳句好字,总是将它们裱在轴上,挂在厅堂中细吟观赏。在毛笔的使用上,严复也非常讲究。他写大字多使用北京贺莲青笔庄制的屏对提笔,写小字多用湖南长沙花文奎笔庄制的中小楷笔。他认为北京的中小楷笔多不好用,而花文奎笔则“精纯圆健,上手便熟”。为此,他经常托朋友自南方定制。
严复像
严复的书法既有二王的笔意,又融入了魏碑的笔法,雄浑之中见飘逸,秀美之中含朴茂,“风神飘洒,力入纸而气凌虚”。严复的书法当时就受到人们的欢迎,但他非常谦虚,遇有求字者从不推辞,字写毕还提出:“知书者看之,当有以见教也。”
严复十分重视对子侄辈的书法教育。居住北京时,他经常到琉璃厂购买字帖,作为儿辈的“临池之资”。他曾经总结了一套学习书法的方法,在教外甥女何纫兰时讲:“凡学书,须五成功夫存于笔墨,纯刀利手之说万不足信……结体最繁,然看多写多自然契合,不可急急。”
由于严复重要的社会影响和历史地位,他的书法扇面一直为世人所重。在2006年“五一”期间福州举行的历代闽籍书画专场拍卖会上,严复的一帧书法扇面以6万元拍出,远远高出起拍价。
福州严复故居
《书法》扇面 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