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谈·欧阳通

翰墨趣谈·欧阳通

《欧阳通》:欧阳通,生卒年不详,唐代书法家。字通师,欧阳询之子,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初官兰台令,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封渤海公,天授初年(690年)转司礼卿判纳言事,天授二年(691年)为相。欧阳通早孤,母徐氏教其继承父之书法。欧阳通善书法,得父书神髓,妙传家法,以书法名世。父子齐名,号 “大小欧阳”。唐窦臮《述书赋》曰: “学有大小夏侯,书有大小欧阳。父掌邦礼,子居庙堂。随运变化,为龙为光。” 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等。

父子书家

在古代书法史上,父子书法并称者,晋有王羲之、王献之,唐有欧阳询、欧阳通,宋有米芾、米友仁。我们现在要讲的是欧阳询之子欧阳通。

欧阳通幼年丧父,母亲徐氏为了使他继承父亲书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教他学习父亲的“欧体”楷书。徐氏怕他懒惰不吃苦,就经常给钱让他上街购买父亲遗墨回来学习,以此提醒他刻苦习书。为了鼓励他,徐氏还经常讲些欧阳询发奋临习的故事。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欧阳通反复临习父亲的楷书墨迹,丝毫都不敢放松。他用心临摹以求自己的字能够卖出去,为之下了很大工夫。久而久之,欧阳通终于写得一手“险劲奇绝”的欧家书,继承了父亲的书法风貌。

欧阳通有了书名,并没有满足,依然不断临习,锐意进取。在实践中,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亦步亦趋,写的字太像父亲了,而没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这样下去,很难有大出息。认识到这点,他开始谋求变化。他认真分析了父亲楷书的风格,决定向北碑学习,从方折入手,变通笔法。欧阳通取得了成功,练成了富有自己风格的楷书。其楷书运笔比父亲拗折,方笔多于圆笔,精神外露;结字更加严谨,险劲超过父亲,比父亲隶意更浓,锋颖更露,多有挑出之笔,劲挺而有力感。欧阳通努力表现自己的个性:爽快袒露,干净利落,斩钉截铁。因此,他书名大振,与父齐名,并称为 “大小欧阳”。

从王献之劝父改体到欧阳通险劲过其父,我们不难明白:子所以能与父齐名,重要的原因不在于书学其父,继承家学,而在于先继承后创新! 只有写出不同于先辈的风格、个性,才能被历史承认,真正与父齐名。这就是书法史上父子善书者不少,而父子齐名者却屈指可数的原因所在。

《道因法师碑》 (局部) 唐 欧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