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幺》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在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将领的行列中,既有出身于将门士家,为维护国家统一而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更有从农民起义队伍中涌现出来的革命将领。他们在反抗阶级压迫的战争中,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创造了许多军事上的奇迹,同样为我国古代军事史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南宋时期洞庭湖畔农民起义领袖杨幺,就是其中较为杰出的一个。
投钟相举旗造反
杨幺本名杨太,出身于鼎州龙阳县(今湖南汉寿)一个贫苦的雇农家庭。因为杨太 “年少,楚人谓幼为幺,故曰杨幺。”杨幺自幼聪颖伶俐,上过两年私塾,后为生活所迫中途辍学,随父亲给船主当雇工。
杨幺青壮年时,正值金朝大举进攻中原。金兀术率金兵袭掠江浙,荼毒湖湘,直逼潭州(今湖南长沙)。金兵的铁蹄,给长江中下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仅如此,此时由宋高宗赵构建立的南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以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南宋王朝政治腐败,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压迫。这双重灾难,造成百姓流亡,城乡残破,田地荒芜的悲惨景况。劳动人民走投无路,纷纷点燃反抗南宋统治阶级的熊熊烈火。其中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钟相领导的 “天子岗起义”,是当时全国众多起义中规模较大的一个。
钟相起义后,明确提出了 “等贵贱,均贫富”的斗争口号,打官兵,分财富,风声所播,八方归附。早就被贫困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青年杨幺,毅然参加了钟相农民起义军。杨幺年轻有为,善于团结群众,富有组织才能,很快成为一名受人拥戴的起义军将领。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钟相在对宋军的作战中被捕牺牲。杨幺与其他义军将领挺身而出,迅速在龙阳建立起一个新的革命据点,杨幺被推为起义军的领袖。
杨幺统帅起义军后,在继续坚持钟相制定的斗争纲领的同时,又确立了 “陆耕水战”的革命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他们夺取地主土地,修堤筑坝,发展生产,为坚持武装斗争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他们利用龙阳多水网沟渠的特点,建立起许多可攻可守的革命据点——水寨。各水寨因地制宜,“分置立寨栅”,恃水出没,据险以守,陆路派兵巡逻,水路使船巡绰,寨外 “令群刀手把定”,再外还挖有城濠及陷马坑。真是水泄不通,固若金汤,“便大虫(老虎)豹子也则入去不得”①,成为对敌斗争的坚固堡垒。这样,起义军“春夏则耕耘,秋冬水落,则收粮于寨,载老小于泊中”②,“官军陆袭则入湖,水攻则登岸”③。不逾数月,杨幺迅速结集了八万多起义将士,建立了大小水寨三十来个,形成新的革命基地。杨幺的大寨设在龙阳县江北岸 (即今汉寿县沅江北围堤湖中的宝台山上),是指挥中心。他与另一起义将领夏诚,一个“主诛杀”,一个 “主谋画”,成为起义队伍的核心。
“陆耕水战”方针的确立,反映了杨幺起义军因地制宜,积极防御的作战思想。围绕这一作战思想而进行的军事建设,对于保存革命力量,提高起义军的防御能力起了重要作用,为反击“官军”的围剿创造了取胜的条件。
守龙阳连战连捷
建炎四年(1130年)六月 (钟相牺牲后三个月),宋高宗任命程昌寓为鼎澧镇守使,令其率二千兵马进攻龙阳起义军。程昌寓是一个熟谙军事的南宋官吏,他令马步军副总管杜湛统率大军及官吏等,先自公安县(今湖北沙市南)沿陆路趋鼎州(治所在武陵),其本人则与随军眷属取水路,从公安县入大江(今长江),旋转入支流南下,在安乡县(今湖南安乡)东入洞庭湖,与杜湛部夹击龙阳。
杨幺探知敌人进攻路线后,决定发挥义军善于水战的特长,避开陆路敌人专袭水路之程昌寓军。遂下令沿线各水寨义军,各自为战,伺机杀敌。程昌寓所率船队宠杂,混乱不堪,到鼎口(今常德市北鼎水与汉寿县之沅江汇合处)时,船上的兵弁随从见岸上村寨酒坊飘香,鸡鸭成群,遂争相跳上岸去,恣行抢掠。埋伏在水寨四周的起义农民,见敌人舟船众多,“别无军兵防护”,便趁其 “争买攘夺食物”之机,“各持器刃,乘势拦截舟船”,给行凶作恶的 “官军”以迎头痛击。因河道狭窄,“官兵”措手不及,大部被义军杀死。那些随军官员连同程昌寓所带的娈童美妓,都变成了义军俘虏。程昌寓座船因在船队后面,得以幸免,闻讯后 “急弃座船,将眷属上小船”,调转船头,逃回公安。
程昌寓逃到公安后,惊魄未定,马上派人向杜湛告急,令率所部回救公安。这次作战,杨幺起义军充分发挥水寨的优势和良好的群众条件,大败程昌寓部,取得钟相牺牲后的第一次胜利,鼓舞了湖区起义军的斗志,重振了农民革命的声威。之后,程昌寓虽终于到鼎州走马上任,但苦于“兵力单弱”,又没有水军战船,只有“坐视杨幺等在江湖跳梁,莫之或制”①,对起义军束手无策。后来,程昌寓想出一个“乡兵保甲”的办法,培植地主武装,令与“官军” “分头防守”,进行消极防御。鼎州的“官军”与龙阳的义军形成了隔江(沅江)对峙的局面。绍兴元年(1131年),一个名叫高宣的随伍军人,献给程昌寓一套车船图纸,说用这种船可以对付杨幺的水军。程昌寓如见峰回路转,喜出望外,赶紧令人赶造。数日后,这种船舱两侧带车轮的大车船造成了。这种船用“人夫踏车”,船行如飞,“极为快利”,大型车船,可载士兵二三百人。与此同时,程昌寓还训练了一支数千人的水军。
一切准备就绪,程昌寓不顾部将劝阻,决定转守为攻,发挥车船威力,攻击杨幺水寨。于是,他命总管杜湛统率步兵,从陆路攻打义军夏诚大寨,以统制覃舍统率八车船(即八对车轮的大船)二只,海鳅船二十只,载运水军入下沚江(沅江下游)逼夏城寨下,与杜湛部“并力夹攻,要必破其寨”。
在农民起义军众水寨中,除杨幺大寨外,夏城寨尤为险要,“三面临大江,背依峻山”,“地险如此,除是飞来”②。义军探悉“官军”进犯,便利用沚江河道狭窄,大船行动不便的特点,采取诱敌深入之策,大开寨门,放敌深入。杜湛军抵夏诚寨外,见寨门洞开,疑有圈套,不敢攻入。时阴雨连绵,“官军”淹浸在泥水之中,人马俱乏,已丧失了战斗力。当覃舍水军沿江驶近寨口时,正赶上沚江水位渐落,沚口滩浅,车船搁浅,动弹不得。夏诚率义军趁势发动反击,直扑车船。船上水军无招架之力,连同车船设计师高宣在内,全部束手就擒,仅海鳅船跑出沚口,逃回鼎州。
这一仗,起义军大获全胜。不仅摧毁了程昌寓刚刚组建的水军,更重要的是缴获了先进的作战工具车船,和打造车船的技术工匠。自此,起义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依照官军车船图样和建造技术,掀起了打造车船的高潮。使其武器装备得以更新发展,对敌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据史载,杨幺打造的车船大者有二十四车 (二十四对轮),船面建有二至三层的楼,可容纳千余名战士。船头设拍竿,形似大桅,长十余仗,上放巨石,高高悬起,遇官船则拉绳放竿,立碎敌船。不到一年,杨幺起义军即拥有数百只车船和海鳅船,布满洞庭湖河湾港汉。车船 “尽载精锐,全装铁甲,各执雁翎长刀,光彩射目”。海鳅船小巧灵活,在楼船四周机动梭巡,形成了大小相辅、互为策应的混合 水上编队。起义军吸取先进技术,大力装备车船,“成虎生其翼之势”,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绍兴二年(1132年)以后,杨幺起义军依靠这些水寨和战船,发挥起义军善于水战的特长,运用灵活巧妙的战略战术,先后粉碎了宋将程昌寓、李纲指挥的大规模围剿,壮大了队伍,站稳了脚跟。1133年,宋高宗又令湖南安抚使折彦质率领湘、鄂、荆、湖各路官军围剿杨幺起义军。折彦质令各路军队向鼎州集结,然后分路进剿。杨幺趁宋军向鼎州集中之机,派遣义军二万人转到外线作战,出敌不意,攻占公安、石首两县。义军奇袭公安,犹如在宋军背上插了一刀,打乱了折彦质的围剿部署,在战略上争取了主动。折彦质自知不是杨幺对手,只好撤离鼎州,奏请朝廷另调官军镇压。
战艑山大败王躞
杨幺起义军雄踞洞庭湖畔,屡败进犯 “官军”,使南宋小朝廷惶恐不安。他们认为,南宋大敌有三个: 一是金兵,二是伪齐(刘豫在山东建立的傀儡政权),三是杨幺。但金兵、伪齐远在江北,可不急战,唯“杨幺正在腹内,不可不深虑之。若久不平灭,必滋蔓难图”①,于是继续把用兵重点放在起义军方面。
绍兴三年(1133年)八月,宋高宗再次调集水陆军约四万人, 命御前大军都统制王躞率领进剿杨幺起义军。 十月初, 王躞率部抵达鼎州, 会合了程昌寓等部人马, 总兵力达到七万人,战船两千艘,开始了规模最大的一次围剿作战。十月二十三日, 王躞、 程昌寓等率水军至鼎口, 与杨幺起义军接战。
杨幺面对强敌,毫无惧色,毅然率领义军从水路迎敌。起义军乘坐的战船高达数丈,而宋军驾驶的湖海船又低又小。两军相遇,义军大船猛力冲撞宋军小船,同时船上的巨石箭矢齐发。宋军遭此冲击,阵脚大乱,小船被撞得非碎即翻,船上士兵也多被箭、 石所中, 死伤过半, 王躞本人也身中流矢。宋军遭此打击, 不敢恋战, 王躞率余部撤回鼎州。 杨幺起义军再次粉碎了“官军”进攻。
到十一月, 王躞看到江湖水浅, 天气寒冷, 出现了不利于车船行动的气候,觉得有机可乘,遂命军队水陆俱下,再次杀向杨幺水寨。谁知到了义军水寨,里面竟空无一人。原来,杨幺为防止宋军趁天寒水浅之机偷袭,早已率领义军将士及眷属转移到距鼎口五十里的酉港了。
正当王躞面对义军空寨惊疑不定之时, 杨幺却不失时机地突然袭击了停泊在岳州艑山(今湖南岳阳附近)的 “官兵”水军一万人,创造了震撼敌胆的武阳口大捷。
原来, 当王躞十月率主力进攻湖区时, 曾经有个 “一战破敌”的计划,令崔增、吴全率所部水兵一万人隐蔽锚泊于艑山、湘江口、牌口等处,企图等主力在上游获胜,起义军船只入湖退走时 “拦截掩杀”, 断义军退路。 但王躞未料到这种作战布势,恰恰为义军分割包抄,各个击破创造了条件。
杨幺判明宋军情况后, 一面以一部军队在酉港牵制王躞,一面以大车船数只,偃旗息鼓,顺流而下,直奔崔、吴水军。崔、吴二宋将闻讯,错以为是起义军船只从上游败退下来,立即下令全队拔锚迎击。宋军水兵根本不把起义军放在眼里,数百只舟船胡行乱驶,杂乱无章。当与起义军车船接近时,忽听金鼓齐鸣,杀声大震,杨幺起义将士,奋力踏车,高大的车船破浪疾驶,以排山倒海之势朝 “官军”舟船直冲过来。这种突如其来的阵势,把官军吓得丧魂落魄,手忙脚乱,纷纷落水。所乘小船,或被撞碎,或被掀翻,转眼之间,全军覆没。崔增、吴全两个统制也在混战中落水毙命。经此一战,官军 “一日之间, 万人就死”。 当屯驻下沚江口的王躞、 程昌寓得到崔、吴水军全军覆灭的消息时,都大惊失色,急令 “速即回军”。杨幺见王躞大军败逃, 急遣义军杨钦部驾船追击。 夜晚二更追到风金口,与统制覃舍率领殿后的三只车船和三十只海鳅船相遇。义军用两大车船,对 “官军” “挟定攻打”。直战至深夜,覃舍水军三百余人 “头破额裂,满身中箭”,在杜湛三只楼船接应下,才得以逃脱。义军大胜而还。
杨幺指挥起义军三战三捷, 再次粉碎了王躞组织指挥的最大的围剿进攻。在各次作战中,杨幺总是乘“浑江龙”大车船,站在最前线指挥战斗,旌旗所指,万船竞发。宋军每战必败,无可奈何。
王躞屡战屡败, 使宋高宗大为失望。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高宗不得不任命抗金名将岳飞为荆湖北襄阳府路制置使,令其取代王躞率兵征讨起义军。岳飞在抗金战场上, 叱咤风云,所向无敌,是个了不起的爱国将领。但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在对待农民起义问题上,与赵构为首的南宋政权是一致的。岳飞到洞庭湖区后,采取了 “且招且捕”、“恩威并济”的方针,首先招降义军中不坚定分子,然后封锁断绝杨幺起义军的粮食武器来源,最后利用农民起义军中叛徒,里应外合,大举进攻。
面对岳飞组织的猛烈进攻,杨幺毫不畏惧,率领起义军英勇奋战。后因寡不敌众,误中埋伏,杨幺 “不肯拜降”,战败被杀。
从公元1131年至1135年,杨幺与宋军较量了五年之久,虽然最后遭到失败,但是这位起义军领袖的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他创造的惊心动魄的光荣战绩,至今仍被洞庭湖区人们广为传颂。
注释
① 鼎澧逸民《杨幺事迹》,《金陀续编》卷二十五。②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六。③ 熊克《中兴小纪》卷十三。① 《杨幺事迹》,《金佗续编》卷二十五。② 熊克《中兴小记》卷十三。① 《杨幺事迹》,《金陀续编》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