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李秀成》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李秀成,1823年出生在广西藤县新旺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八岁时,随教私塾的舅父读书,两年以后因贫困所迫而停学,不得不靠 “种地耕山帮工就食”,饱尝了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养成了倔强的反抗性格。

金田起义前,他加入了拜上帝会。1851年8月,太平军路过藤县时,他领着全家参加了太平军。由于他“勤劳学练”、“不辞劳苦”,在历次战斗中,机智勇敢,立下了许多战功,不久就得到了太平军最高统帅杨秀清的重视,1853年,杨秀清亲自保举他当了右四军帅,很快又升为右四监军。1854年提为二十指挥。1856年春,升至地官副丞相。天京内讧发生以后,太平天国原来的领导核心破坏了,一时“朝中无人掌管,外无勇将”,“军民之心散乱”。在这危难之际,李秀成崭露头角,成为太平天国后期与陈玉成齐名的大将。

密切协同 力挽危局



1856年9月,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遭遇到空前的危机。这时,李秀成奉命率军出援皖北。当他率军到达桐城时,周围的州县都被清军攻陷了。于是,他断然决定率军坚守桐城,以制止清军对皖北的猖狂攻势。李秀成所率人马七千人,其中能战者只有半数。他感到,光凭自己这点力量,难以扭转战局,迫切需要联合其他兄弟部队,协同作战。于是,他一面率军坚守,指挥将士抗击上万名清军的进攻; 一面派人去联络张乐行、龚得,率领捻军从侧面威胁进逼桐城的清军。1851年1月,他又派人向陈玉成求救,请他协同击退进犯桐城的清军。

李秀成的主张与陈玉成不谋而合。陈玉成兵出枞阳,沿江东下,连克无为、巢县,然后掉转兵锋兼程西进,突然出现在桐城背后,切断了清军后方的粮道。2月下旬,李秀成和陈玉成内外夹击,大破清军,解了桐城之围。两军乘势收复了舒城、六安、霍邱等地,吸收了几万名群众参加太平军。李秀成因此升至地官正丞相,进爵合天侯。

1857年5月,石达开分裂出走,“朝中无将”。7月,洪秀全新封五军主将,李秀成被任命为后军主将,实际上成为太平天国军事方面仅次于陈玉成的第二号人物。

1858年初,天京被围,形势十分紧张。李秀成主动请求出京,调度援军。4月末,他到芜湖李世贤军中抽调了五千精兵,由芜湖、东梁山两处渡江东进。5月初,一战夺回和州(今安徽和县),乘胜攻占全椒、滁州、来安。6月初,他率军进攻江浦,想打破江北大营,以解除天京北面的威胁。但是,经过两天的恶战,因为清军兵力众多,没有取得战果,被迫退兵全椒。

攻打江浦的失败,使李秀成深深体会到,单凭自己孤军奋战,不可能打破江北大营。正在这时,陈玉成邀请他去枞阳开会,商讨破解京围。李秀成十分高兴,传檄各镇将领,大会于枞阳。在会上,他力主各路人马 “各誓一心,订约会战”。会后,他密切协同陈玉成,在乌衣歼灭胜保军三、四千人,在小店歼灭冯子材率领的江南大营援兵四、五千人,在浦口歼灭德兴阿部一万多人,彻底打破了江北大营,进而又攻占了六合、天长、仪征和扬州,打通了天京与江北根据地的联系,解除了天京北面的威胁。

1858年10月末,李续宾进犯三河。李秀成接到天王诏书,要他驰往三河,协同陈玉成作战。他立即率军出发,配合陈玉成,一举歼灭李续宾部六千多人,打了一个十分漂亮的歼灭战。基本上扭转了天京内讧以来的被动战局。

1859年初,由于驻防滁州、全椒的李昭寿和驻防江浦的薛之元叛变投敌,长江北岸的门户又丢掉了。李秀成在巢县得到警报,率部赶到浦口附近进行反攻。因为清军势大,李秀成反攻失利。于是,他又向陈玉成求救。4月末,陈玉成从庐州(今合肥)东下,同李秀成会师,采取游动战术,派偏师佯攻扬州,将六合清军吸引过去,同时集中主力合击六合的清军大营,歼敌三千余人。然后回师进击两浦,血战六天,夺回了江浦和浦口,再次恢复了天京与江北的联络。

这一阶段的李秀成,坚持联合作战的战略,自觉、主动地协同陈玉成等各路人马作战,是十分正确的。受到重大损失的太平军,所以能扭转战局,联合作战是一条重要原因。1859年夏天,李秀成因战功卓著晋封忠王。

围魏救赵 奔袭杭州



太平军虽然重新夺回了江浦和浦口,但是,江南大营很快派兵反扑,又将浦口包围起来。到了1860年初,天京与江北的水面通路也被封锁,再度陷入清军的合围之中。因此,要想根本解围,就必须迅速打破江南大营。

第二次建立的江南大营,比第一次江南大营势头更凶,工事更坚固,兵力更多。天京城外的太平军据点又已全部失守。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如何用兵呢?

新任太平天国军师的干王洪仁玕提出: “此时京围难以力攻,必向湖、杭虚处力攻其背,彼必返救湖、杭; 俟其撤兵远去,即行返旆自救,必获捷报也”。这是一个围魏救赵的战略方案,李秀成非常赞同。经过三次商讨,洪仁玕和李秀成确定: 先出奇兵袭击湖、杭,引诱江南大营分兵驰援; 敌人中计后,立即回兵,同时调集太平军各路将领联合作战,共同围攻江南大营。天王洪秀全批准了这个计划。

实施这个计划的关键是奔袭湖、杭,李秀成主动要求承担这一艰巨任务。但是,洪秀全怕李秀成一走,江北更为危急,立意要李秀成率兵坚守浦口。李秀成耐心地向洪秀全分析说:天京四周都已被和春、张国梁统率的江南大营封锁,城内粮食已不充裕,如不急谋破围,形势将更加严重。破围的关键是出兵湖、杭。目前,前军主将陈玉成在潜山、太湖与湘军对阵,不能移动。中军主将杨辅清在池郡殷家江、东流一带,有湘军牵制,难以机动。左军主将李世贤虽在南陵、湾沚一带,但兵力不多,难以兼任奔袭湖、杭两处的任务。如果我不出京,谁去完成这一任务呢?洪秀全见他说得有理,转而同意他领兵奔袭杭州。

1860年1月28日,李秀成从浦口前往芜湖,召开了军事会议,传达了作战计划。2月10日,他率领部将陈坤书、谭绍光、陆顺德到南陵与左军主将李世贤会合,经清弋江、马头镇,直趋宁国。宁国是清军在皖南的重镇,驻有重兵。清军判断李秀成的目的在于攻取宁国,便龟缩城中,企图坚守。李秀成乘机掉头东向,占领了广德。他留下陈坤书、陈炳文守城,自率谭绍光、陆顺德、吴定彩并李世贤,绕道孝丰、安吉,3月5日进占长兴,然后兵分两路: 由李世贤领兵一部,大张其鼓地进攻湖州,伪装主力,诱使清军放松对杭州的戒备; 李秀成则率精兵六、七千人,打着清军的旗号,穿上清军的号衣,沿莫干山东麓,经妙西、武康,日夜兼程,3月11日兵临杭州城下,3月19日,胜利地攻占杭州。

杭州是江南大营赖以支持战争的饷源重地,统率江南大营的和春闻讯,不知是计,便派总兵张玉良率领近三万精兵前往救援。3月23日,李秀成见杭州城下来了清兵,当即喊话,查证确系江南大营所发救兵,知道和春已经中计。立即命令将赶制的旗帜拿出来,插在杭州的城墙之上,作为疑兵。然后率领部队悄悄撤出杭州,不走进军旧道,也不走杭州至天京的大路,而走早已派人侦察好的一条路程最近的山僻小道,仅用十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广德。

张玉良率领的援兵到达杭州以后,未敢轻易攻城,李秀成退兵一天一夜,他们尚未发觉。及至进入城中,又贪图杭州的金钱美女,发觉上当后,也未选择捷径回师。所以,江南大营的这支劲旅就被李秀成闲置于无用武之地,江南大营因此空虚起来,围攻江南大营的时机成熟了。

4月8日,李秀成在皖南建平(今郎溪)会合除陈玉成以外的各路将领,举行军事会议,商定了兵分五路、合击江南大营的作战部署: 第一路由李秀成、吴定彩率领,自溧阳、句容直趋淳化镇(今雄黄镇)、紫金山; 第二路由李世贤率领,自溧阳、句容直趋燕子矶; 第三路由杨辅清、黄文金率领,自高淳、溧水指向秣陵关、雨花台; 第四路由刘官芳、陈坤书率领,自溧水北上,指向高桥镇; 第五路由陈玉成、吴如孝率领,自全椒南下,从东、西梁山渡江,经江宁镇直趋板桥、头关、善桥。五路太平军采取大包围的态势,先清外围,逐渐进逼江南大营。

4月29日,十多万太平军形成了对江南大营的反包围。江南大营原有兵力约十万,张玉良领走精兵近三万,尚在杭州,防守外围据点兵力约二万,大营中仅剩五万余人。5月2日,五路太平军又细分十数路,同时扑向江南大营,一场解救天京之围、摧毁江南大营的总攻,冒着连天的风雨打响了。天京城中的太平军也从内响应,配合城外部队,不断进攻,使清军“彻夜不能收队”。5月5日,陈玉成首先攻破了天京西南的长壕。当天,得胜门至江边的五十多座营垒全被攻破,清军死伤达几万人。江南提督张国梁妄图固守天京城东小水关的大营。是夜三更时分,太平军又对小水关大营发起猛攻,火药轰发,清营相继起火。太平军乘胜向江南大营的司令部所在地——孝陵卫街口营盘攻扑过去。这时和春还在睡大觉,被仆从叫醒,冒雨而逃。与此同时,钟山方面的太平军也发起了最后攻击。5月6日,所有的清营全被攻破,长江水面上的清军战船见大势不妙,狼狈逃窜。南北两岸的交通恢复了,围困天京达三年之久的江南大营被彻底摧毁了。

二破江南大营一战,是太平天国后期最大的一次胜仗,共计歼敌五万余人(一说七万),缴获银两十余万两,其它枪炮、火药等军火武器不计其数。钦差大臣和春兵败自杀,提督张国梁被太平军追到丹阳时,落水而死。从此,清军再也没有能力恢复江南大营。风雨飘摇的革命大局,因此重趋稳定。

二破江南大营一战,是李秀成用兵生涯中最成功的一次。他在实际指挥战役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围魏救赵的战略,奔袭杭州做到了隐蔽突然,速战速胜; 一旦达到奔袭目的时,又毫不留恋已取得的战果,神奇地撤兵回师,将敌军远远地抛在杭州。曾国藩也不得不承认他 “弃浙江而解金陵之围”是“得意之笔”。同时,在整个战役实施中,尤其是芜湖会议和建平会议的及时举行,使各路人马思想明确、行动统一。会战打响后,环环紧扣,协同默契,使敌人没有喘息机会。所有这些,都充分显露了李秀成杰出的军事才能。

痛打洋鬼 大振国威



1860年5月11日,天京军事会议决定东征苏、常。5月15日,李秀成率军从天京出发,19日克取丹阳,26日攻占常州,30日攻克无锡,6月2日占领苏州,14日攻占浙江嘉兴。接着,李秀成掉转兵锋,进攻上海,6月30日攻占青浦,7月1日占领松江。在太平军东征胜利面前,外国侵略者撕下了 “中立”的假面具,他们与清王朝勾结起来,组织了一支以美国流氓华尔为头子的反革命武装——洋枪队,来对抗太平军。

7月16日,华尔、白齐文、法尔思德三名美国侵略强盗,率领两千多名洋枪队,配合一万多清军,一举攻陷了太平军驻守的松江,乘势进犯青浦。8月2日,李秀成接到青浦守将周文嘉的告急后,决定亲率大军,迎战洋枪队。8月9日凌晨,李秀成率军赶到青浦城外,对洋枪队发动猛烈进攻。李秀成首先调集了太平军所有的土炮、火炮顶住华尔洋枪队的火力,同时命令骑兵去冲击清军阵地。清兵不是太平军的对手,在太平军骑兵的冲击下,很快溃乱,四散奔逃。逃跑的清军搅乱了洋枪队的防线,引起了洋枪队的溃退。华尔朝天放枪想制止士兵的溃逃,太平军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他的右肩。据《李秀成自述》说: “两阵交锋,自辰至午,鬼兵大败,杀死鬼兵六、七百人,得其洋枪二千余条,得其大炮十余条,得其洋庄(一种前膛旧式炮)一百余口,得其舟只数百条。”太平军大获全胜,华尔身中五枪,险些当了太平军的俘虏,被其部下抬着,狼狈地逃回上海。李秀成乘胜收复松江。

青浦一战,是李秀成第一次与外国军队作战。在用最新式武器装备起来的洋枪队面前,李秀成毫不畏惧,他利用大刀、长矛和土枪、土炮,避实击虚,以敌乱敌,把洋枪队打得落花流水,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遗憾的是,李秀成并没有集中兵力,彻底歼灭洋枪队,却引兵回救嘉定去了。接着,他领兵西征,抵达武汉外围后,随即罢兵折回江西,转攻浙江。1861年12月,攻取了宁波和杭州,然后,他又指挥太平军开始了第二次攻打上海的战役。

1862年1月7日,李秀成出动五万太平军,兵分五路,水陆并进,再次进攻上海,连克奉贤、南汇、川沙、金山,北围吴淞,南占高桥,从四面八方逼近上海市区。这时,英、法侵略者已与清王朝完全勾结起来,他们将华尔的洋枪队扩充到四、五千人,并用轮船将李鸿章的淮军从安庆运到上海,联合向太平军发动了猖狂的反扑。

在中、外反动派的反扑面前,李秀成指示上海前敌指挥慕王谭绍光,采取沿江连营、深沟高垒、待机攻取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太平军将士虽然英勇奋战,打伤了英国海军提督贺布,给外国侵略军以大量的杀伤,但是,仍然抵敌不住洋枪队猛烈炮火的进攻,嘉定、青浦、奉贤相继失守,太仓也陷入清军和洋枪队的包围之中。

为了扭转战局,5月中旬,李秀成亲自率领一万多名精锐骑兵从苏州驰抵太仓。他认真分析了前一阶段失利的教训,断然放弃消极防守的错误方针,利用敌军兵力已经分散的弱点,集中兵力,采取以骑兵压制枪炮的战术,展开积极的进攻。5月17日,李秀成亲自指挥骑兵对太仓城外的洋枪队和清军展开了迅猛的攻势。太平军的骑兵呼啸着向洋枪队冲击,洋枪队来不及重新装弹,太平军骑兵便冲到了跟前,洋兵们一个个吓得抱头鼠窜。太平军将士刀劈剑砍,一举歼灭洋枪队两千多人,攻破清军营垒三十余座,缴获了大批的新式枪炮。第二天,太平军乘胜进围嘉定,26日,胜利夺回嘉定。接着,太平军在青浦又消灭洋枪队一千多人,还活捉了洋枪队第二号头目法尔思德。6月9日克复青浦。华尔率残兵败逃松江。马上被尾追而来的太平军包围起来。华尔吓得赶忙逃回上海,再也不敢出战。不过,他的狗命也不长,同年9月,被太平军在浙江击毙。与此同时,太平军攻破了敌人从太仓到松江之间的一百三十多座大小营垒。

太平军这一重大胜利,狠狠打击了侵略者的猖獗气焰。李鸿章哀叹说: “嘉城复失,逆焰大张,西兵为贼众所慑,从此不肯出击。”曾国藩也引用左宗棠的话说: “夷人之畏长毛,亦与我同,委而去之,真情毕露。”

李秀成在其《自述》中曾自豪地说: “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则即败。”由此可见,李秀成痛打洋枪队,不但打出了太平军的军威,而且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但是,从战略上看,李秀成两次攻打上海都是错误的,是他忽视乃至放弃上游、专注下游的战略思想的产物。二破江南大营后,太平天国的主要敌人是湘军,敌我争夺的战略要点是安庆。天京会议虽然确定东征苏、常,但限定于一个月内完成,然后西征湖北,引敌上救,以解安庆之围。显然,李秀成的用兵重点完全应当放在天京上游,而不是天京下游,尤其不应放在连曾国藩都认为军事上是 “无用之地”、“论用兵则为绝地”的上海。东征苏、常时,他不适可而止地及时转入西征,勉强西征后,又不攻打武昌,也不解救万分危急的安庆,却急于进军江浙,攻打上海,完全是一种本末倒置、主次不分、不顾大局的错误战略。

正当李秀成在上海大战的时候,曾国荃率领的近两万湘军已兵临天京城下。在洪秀全的严诏催责之下,迟至1862年10月,李秀成才率领近二、三十万人马进行了第一次天京解围之战,但是却没有打败不到两万的湘军。1863年初,按照洪秀全“进北攻南”的指示,李秀成组织了第二次天京解围之战,也没有收到效果。这一时期,李秀成的指挥才能黯然失色了。1863年底,李秀成建议洪秀全 “让城别走”,到哪去呢? 他说: “不如舍天京,尽弃苏、浙两省地,御驾亲征,直趋北方,据齐、豫、秦、晋上游之势以控东南。其地为妖兵水师所不能至,洋鬼势力所不能及,然中原可图,天下可定也。”可以看出,李秀成专注下游的错误战略在一连串的失败面前,发生了十分可喜的转变。可惜洪秀全没有同意。李秀成本人也一厥不振,直至天京失陷被俘。

众所周知,李秀成被俘之后,写了几万字的 “自述”。多年以来,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我们可以肯定一点,李秀成被俘之后的表现,确实不如陈玉成等其他太平天国将领们英勇无畏,确实缺乏崇高的革命气节。但是瑕不掩瑜,李秀成一生,主流是好的,尤其是天京内讧以后到二破江南大营期间,他在军事指挥方面作出了重大建树。正如洪仁玕所评价,他是太平天国的 “好将领”

注释

① 汪士铎:《乙丙日记》。① 《太平天国》(二),《李秀成自述》。① 《太平天国》(二),《洪仁玕自述》。① 《曾文正公全集·家书》卷七,《致源、季两弟》。①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一,《西兵退出嘉定折》。②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十六,《议复调印度兵助剿折》。③ 《太平天国》(二),《李秀成自述》。①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十四,《遵旨统筹全局折》。② 王韬:《瓮廿庸余谈》,卷二。③ 《太平天国》(二),《洪仁玕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