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狄仁杰》人物故事小传
狄仁杰(公元607—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以明经举,调汴州参军。仪凤中,迁大理丞发断冤狱17000人,时称“平恕”。授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则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谄下狱,贬为彭泽令,转任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复相。后曾率军击突厥。及入为内史,劝止则天造佛像。所荐张东之、姚崇等人,后皆为名臣。圣历三年(公元700年)病卒。
〔正史〕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①,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话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杯土,何以加其法?’于是罪止弃市。陛下之法在象魏,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数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由是朝廷肃然。
迁度支郎中。出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得其欢心,郡人勒碑以颂。入拜冬宫侍郎、持节江南巡抚使。吴、楚俗多淫祠,仁杰一禁止,凡毁千七百房,止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而已。转文昌右丞,出豫州刺史。
天授二年,以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后谓曰:“卿在汝南有善政,然有僭卿者,欲知之乎?”谢曰:“陛下以为过,臣当改之;以为无过,臣之幸也。僭者乃不愿知。”后叹其长者。俄转幽州都督,赐紫袍、龟、带,后自制金字十二于袍,以旌其忠。召拜鸾台侍郎,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张易之尝从容问自安计,仁杰曰:“惟劝迎庐陵王可以免祸。”会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于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后怒,罢议。久之,召谓曰:“朕数梦双陆②不胜,何也?”于是仁杰与王方庆俱在,二人同辞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危矣!文皇帝身蹈锋镝,勤劳而有天下,传之子孙。先帝寝疾,诏陛下监国。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子母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仁杰降拜顿首,曰:“太子归,未有知者,人言纷纷,何所信?”后然之,更令太子舍龙门,具礼迎还,中外大悦。初,吉顼、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后虽忮忍,不能无感,故卒复唐嗣。寻拜纳言,兼右肃政御史大夫。
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赠文昌右相。
《新唐书》卷一一五
〔注 释〕
①让之:责怪。②双陆:古代一种棋艺游戏。
〔相关史料〕
狄仁杰为内史,则天谓之曰:“卿在汝南,甚有善政,欲知谗卿者①乎?”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臣之幸也。若臣不知谮者,并为友善,臣请不知。”则天深加叹异。
《大唐新语》卷七
则天时,狄仁杰为宁州刺史。其宅素凶②,先时刺史死者十余辈。杰初至,吏白官舍久凶,先后无敢居者,且榛荒棘毁,已不可居,请舍他所。杰曰:“刺史不舍本宅,何别舍乎?”命去封锁葺治,居之不疑。数夕,诡怪奇异,不可胜纪。杰怒谓曰:“吾是刺史,此即吾宅。汝曲吾直,何为不识分理,反乃以邪忤正。汝若是神,速听明教;若是鬼魅,何敢相干!吾无惧汝之心,徒为千变万化耳。必理要相见,何不以礼出耶!”斯须,有一人具衣冠而前曰:“某是某朝官,葬堂阶西树下,体魄为树根所穿,楚痛不堪忍。顷前数公,多欲自陈,其人辄死。幽途不达,以至于今。使君诚能改葬,何敢迁延于此。”言讫不见。明日,杰令发之,果如其言,乃为改葬。自此绝也。
《太平广记》卷三二九
魏州南郭狄仁杰庙,即生祠堂也。天后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善政,吏民为之立生祠。及入朝,魏之士女,每至月首,皆诣祠奠醊。仁杰方朝,是日亦有醉色。天后素知仁杰初不饮酒,诘之,具以事对。天后使验问,乃信。庄宗观霸河朔,曾有人醉宿庙廊之下。夜分即醒,见有人于堂陛下,罄折咨事。堂中有人问之,对曰:“奉符于魏州索万人。”堂中语曰:“此州虚耗,灾祸频仍,移于他处。”此人曰:“诺,请往白之。”遂去。少顷复至,则曰:“已移命于镇州矣。”语竟不见。是岁,庄宗分兵讨镇州,至于攻下,两军所杀甚众焉。
《太平广记》卷三一三
高宗时,狄仁杰为监察御史。江岭神祠,焚烧略尽。至端州,有蛮神,仁杰欲烧之,使人入庙者立死。仁杰募能焚之者,赏钱百千。时有二人出应募,仁杰问往复何用,人云:“愿得敕牒。”仁杰以牒与之,其人持往,至庙,便云有敕,因开牒以入,宣之。神不复动,遂焚毁之,其后仁杰还至汴州,遇见鬼者曰:“侍御后有一蛮神,云被焚舍,常欲报复。”仁杰问:“事竟如何?”见鬼者云:“侍御方须台辅,还有鬼神二十余人随从。彼亦何所能为?”久之,其神还岭南矣。
《太平广记》卷二九八
唐垂拱四年,安抚大使狄仁杰,檄告西楚霸王项君将校等。其略曰:“鸿名不可以谬假,神器不可以力争。应天者膺乐推之名,背时者非见几之主。自祖龙③御宇,横噬诸侯,任赵高以当轴,弃蒙恬而齿剑。沙丘作祸于前,望夷覆灭于后,七庙堕圯,万姓屠原。鸟思静于飞尘,鱼岂安于沸水。赫矣皇汉,受命玄穹,膺赤帝之贞符,当四灵之钦运。俯张地纽,彰凤纪之祥,仰缉天纲,郁龙兴之兆。而君潜游泽国,啸聚水乡,矜扛鼎之雄,逞拔山之力,莫测大符之所会,不知历数之有归。遂奋关中之翼,竟垂垓下之翅,盖实由于人事,焉有属于天亡。虽驱百万之兵,终弃八千之子,以为殷鉴,岂不惜哉。固当匿魄东峰,收魂北极,岂合虚承庙食,广费牲牢。仁杰受命方隅,循革攸寄。今遣焚燎祠宇,削平台室,使蕙帷销尽,羽帐随烟。君宜速迁,勿为人患。檄到如律令。”
《太平广记》卷三一五
狄仁杰,太原人,为府法曹参军。时同僚郑崇资,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亟之病,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泣乎!”乃请代崇资。
《太平广记》卷一六六
唐狄仁杰之贬也,路经汴州,欲留半日医疾。开封县令霍献可,追逐当日出界,狄公甚衔之。及回,为宰相,霍已为郎中,狄欲中伤之而未果。则天命择御史中丞,凡两度承旨,皆忘。后则天又问之,狄公卒对,无以应命,唯记得霍献可,遂奏之。恩制除御史中丞。后,狄公谓霍曰:“某初恨公,今却荐公。乃知命也,岂由于人耶!”
《太平广记》卷一四六
狄梁公(梁公:即狄仁杰。因封梁国公,故名)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进身:受任用),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比:过去,原来的意思)不知卿,卿之遭遇(遭遇:遇合。此处指做高官),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读切。竹箱,此指盛文件的箱子),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唐语林·雅量》
狄仁杰因使岐州,遇背军士卒数百人,夜纵剽掠,昼潜山谷,州县擒捕击狱者数十人。仁杰曰:“此途穷者,不缉之,当为患。”乃明榜要路,许以陈首。仍出击狱者,廪④而给遣之。(唐)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乃颁示天下,宥其同类,潜窜毕首矣。
《大唐新语》卷四
狄仁杰入相也,(娄)师德密荐之。及为同列,颇轻师德,频挤之外使。师德知之而不憾。(武)则天觉之,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臣不知。”又问:“师德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官,未闻其知人。”则天曰:“朕之用卿,师德实荐也,亦可谓知人矣。”仁杰大惭而退,叹曰:“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容,莫窥其际也。”当危乱之朝,屠灭者接踵,而师德以功名终始,识者多之。
《大唐新语》卷七
初,(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仁基素与司马李孝谦不睦,因相谓曰:“吾辈岂可不自愧乎!”遂相与辑睦。
《资治通鉴·唐纪》卷二○二
权善才,(唐)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唐太宗)昭陵,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权)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⑤。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曰:“臣闻逆龙鳞⑥,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
《大唐新语》卷四
唐代州西十余里,有大槐。震雷所击,中裂数丈,雷公夹于树间,吼如霆震。时狄仁杰为都督,宾从往观,欲至其所,众皆披靡,无敢进者。仁杰单骑劲进,迫而问之。乃云:“树有乖龙,所由令我逐之,落势不堪,为树所夹。若相救者,当厚报德。”仁杰命锯匠破树,方得出。其后吉凶必先报命。
《太平广记》卷三九三
圣历初,狄仁杰为纳言,颇以藻鉴自任,因举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等五人,后皆有大勋。复举姚元崇等数十人,悉为公相。圣历中,则天令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独荐其子光嗣,由是拜地官员外,莅事有声⑦。则天谓之曰:“祁奚内举,果得人也。”
《太平广记》卷一八五
狄仁杰之为相也,有卢氏堂姨居于午桥南别野。姨止有一子,而未尝来都城亲戚家。梁公每遇伏腊⑧晦朔,修礼甚谨。尝经甚雪多休暇,因候卢姨安否。适见表弟挟弓矢,携雉兔来归,膳味进于北堂,顾揖梁公,意甚轻简。公因启姨曰:“某今为相,表弟有何乐从?愿悉力以从其旨。”姨曰:“相自贵尔,有一子不欲令其事女主。”公大惭而退。
唐李浚《摭异记》
武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折廷诤,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受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⑨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病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仁杰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宋·孔平仲《续世说·宠礼》
〔注 释〕
①谗卿者:诬告你的人。②其宅素凶:非正常死亡的宅府称凶宅。③祖龙:即秦始皇。④廪:官府粮库。吃官粮者称廪食。⑤命促刑:下令立刻执行死刑。⑥逆龙鳞:相传龙腹下有逆鳞,触者必死,后以此喻批评皇帝的过错。⑦莅事有声:任职办事有好名声。⑧伏腊:夏天与冬天。⑨鞚(kong):马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