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司马承祯》人物故事小传

《司马承祯》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司马承祯》人物故事小传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又号白云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唐代道士、道教学者、书画家。自少勤学好道,无心仕途。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法经及符箓、导引、饵诸术。后遍游天下名山,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与陈子昂、宋之问、李白、孟浩然、王维等并称“仙宗十友”。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都曾召入宫廷,颇多赞誉封赐。他善书篆、隶,自为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命他以3种字体书写《道德经》,刊正文句,刻为石经。羽化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贞一先生。”他的道教思想,吸收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的止观、禅定学说,以老庄思想为本,融合成道教的成仙理论。他的思想对北宋理学的“主静去欲”理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其著作有《天隐子》、《坐忘论》、《修真秘旨》、《道体论》、《上清含象剑鉴图》、《洞玄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等传世。

[正 史]

道士司马承祯,字子微,河内温人。周晋州刺史、瑯玡公裔玄孙。少好学,薄于为吏,遂为道士,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师正特赏异之,谓曰:“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承祯尝遍游名山,乃止于天台山,则天闻其名,召至都,降手敕以赞美之。及将还,敕麟台监李峤饯之于洛桥之东。

景云二年,睿宗令其兄承祎就天台山追之至京,引入宫中,问以阴阳术数之事。承祯对曰:“道经之旨:‘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且心目所知见者,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其智虑哉!”帝曰:“理身为无,则清高矣。理国为无,如何?”对曰:“国犹身也。老子曰:‘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不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道也。”睿宗叹息曰:“广成之言,即斯是也。”承祯固辞还山,仍赐宝琴一张及霞纹帔而遣之,朝中词人赠诗者百余人。

开元九年,玄宗又遣使迎入京,亲受法箓,前后赏赐甚厚。十年,驾还西都,承祯又请还天台山,玄宗赋诗以遣之。十五年,又召至都。玄宗令承祯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室以居焉。承祯因上言:“今五岳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为理焉。冠冕章服,佐从神仙,皆有名数。请别立斋祠之所。”玄宗从其言,因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其形象制度,皆令承祯推按道经;创意为之。承祯颇善箓隶书,玄宗令以之体写《老子经》,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正本以奏上之。以承祯王屋所居为阳台观,上自题额,遣使送之。赐绢三百匹,以充药饵之用。俄又令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绦至其所居修金箓斋,复加以锡赉(11)

是岁,卒于王屋山,时年八十九。其弟子表称:“死之日,有双鹤绕坛,及白云从坛中涌出,上连于天,而师容色如生。玄宗深叹之,乃下制曰:“混成不测,入寥(12)自化。虽独立有象,而至极则冥。故王屋山道士司马子微,心依道胜,理会玄远,遍游名山,密契仙洞,存观其妙,逍遥得意之场;亡复其根,宴息无何之境。固以名登真格,位在灵官。林壑未改,遐霄已旷,言念高烈,有怆于怀,宜赠徽章,用光丹箓。可银青光禄大夫,号真一先生。”仍为亲制碑文。

《旧唐书》卷一九二

〔注 释〕

①河内: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怀州为河内郡。辖境相当今河南焦作、沁阳、武陟、修武、博爱、获嘉等市、县地。②潘师正:初唐著名道士,茅山第11代宗师。③符箓:道教的方士。包括符章和箓书。符章,是一种笔画弯曲变形,似字非字的图形。箓书,是记录道教中的天曹、官属、诸神、众鬼之名的秘文。道教认为,符章是天神显示给人间的文字,道士行法时,使用符章,便有劾召鬼神、镇邪驱鬼、治病救灾的作用。而箓书是每个入道之人的护身之宝,学道之人必须由师父亲自授予箓书才被承认为正式的道士。④辟谷:是气功的一种修炼方法,可以几日不进食。道教承袭了这种方术,以求除去人身上的“亡尸”,达到长生不老。⑤导引:呼吸与动用相配合的功法。又称作“道引”。即“道气令,引体令柔”之意。⑥服饵:即“服食”,道家的一种方术。即服用各种药物,以求祛病延年,长生不老。服食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方士,与行气、房中术同为当时方术的三大流派。开始时,追求的是传说中的“仙药”,尔后,又转求烧炼的“金丹”,对于一般的方士及养生家来说,某些药物,诸如芝菌、玉石等,均为服食的对象。⑦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景云,唐睿宗李旦年号。⑧术数:古代方术的重要内容。又称“数术”。术,指方术;数,指气数、数理,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古人将自然界的所观察到的各种变化,与人事、政治、社会的变化结合起来,认为两者有某种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术数来归纳、推理。于是,术数便用来推测个人、甚至国家的命运吉凶。⑨开元九年:公元720年,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⑩西都: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称洛阳为东都,因称长安为西都,又称西京。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定称西京。(11)赉:赏赐。(12)寥:空虚、寂静。

〔相关史料〕

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后周琅玡公司马裔玄孙,名承祯,字子微,河内人也。少事体玄先生,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体玄特相赏异。……先生是后因浪游,远诣于天台山。武后闻其名,召至都,降手诏赞美。及将还,敕李峤饯于洛桥之东。景云二年,睿宗令其兄子承祎就山迎至京,入宫中,问以阴阳数术……开元九年,明皇又遣使迎至京,帝亲受法箓,前后赏赐甚厚。十年,驾入都,先生又请归山。帝赋诗,于王屋山自选其形胜置坛宇以居之。先生因上言:“今五岳之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请别立斋祠。”帝从其言,因置真君祠,其形象制度皆请先生推按道经,创为之焉。先生颇善篆隶,写三体《道德经》,刊正文字。著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又撰《修真秘旨》,窥之者得其门矣。

唐·李渤《真系》

司马承祯,字子微,博学能文,攻篆迥为一体,号曰“金剪刀书”。隐于天台山玉霄峰,自号白云子,有服饵之术。则天累征不起。睿宗尚道教,屡加尊异,承祯方赴召。睿宗问阴阳术数之事,承祯对曰:“老子经云,损之又损,以至于为无,且心目所见知,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智虑哉?”睿宗曰:“理身为无,则清高矣;理国为无,如之何?”对曰:“国犹身也。老子曰:‘留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乃无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下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要。”睿宗深赏异,留之欲加宠位,固辞。无何告归山,乃赐宝琴花帔以遣之。公卿多赋诗以送,常侍徐彦伯,撮其类者三十余篇,为制序,名曰《白云记》,见传于世。时卢藏用早隐终南山,后登朝,居要官。见承祯将还天台,藏用指终南谓之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天台?”承祯徐对曰:“以仆所观,乃仕途之捷径耳。”藏用有惭色,玄宗有天下,深好道术,累征承祯到京,留于内殿,颇加礼敬。问以延年度世之事,承祯隐而微言,玄宗亦传而秘之,故人莫得之也。由是玄宗理国四十余年,虽禄山犯关,銮舆幸蜀,及为上皇,回,又七年,方始晏驾,诚由天数,岂非道力之助长耶?初玄宗登封太岳回,问承祯:“五岳何神主之?”对曰:“岳者山之巨,能出云雨,潜储神仙,国之望者为之,然山林之神也,亦有仙官主之。”于是诏五岳于山顶列置仙官庙,自承祯始也。又蜀女真谢自然泛海,将诣蓬莱求师,船为风飘,到一山,见道人指言,天台山司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此真良师也。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非舟楫可行,非飞仙无以到,自然乃求承祯受度。后白日上升而去。承祯居山,修行勤苦,年一百余岁,童颜轻健,若三十许人,有弟子七十余人。一旦告弟子曰:“吾自居玉霄峰,东望蓬莱,常有真灵降驾。今为东海青童君、东华君所召,必须去人间。”俄顷气绝,若蝉蜕然解化矣。弟子葬其衣冠尔。

《太平广记》卷二一

[注 释]

①服饵之术:古代方术的一种,即服食之法。服食是服用各种药物,以求祛病延年,长生不老。服食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方士,与行气、房中术同为当时方术的三大流派。服食之术在唐朝时达到顶峰。②睿宗:唐睿宗李旦,公元710—712年在位。③雅:素来、向来。④术数:古代方术的重要内容。又称“数术”。术,指方术;数,指气数、数理,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古人将自然界所观察到的各种变化,与人事、政治、社会的变化结合起来,认为两者有某种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术数来归纳、推理。于是术数便用来推测个人,甚至国家的命运吉凶。后世把凡是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以行占卜之术的,皆纳入术数范围。⑤常侍:秦置散骑和中常史散骑,随侍皇帝。东汉时改用宦官担任此职,魏合散骑与中常侍为散骑常侍,始用文人担任此官。隋唐内侍省有内常侍,以后历代都有散骑常侍,元以后废。⑥征:征召、征用。⑦晏:音yan,平静、安定。⑧赤城:仙境名,一名曰帝玄洲。⑨蓬莱:仙山名,在归墟之中。其上有仙人居焉。⑩东华君:即东华帝君。《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谓其姓王,名玄甫,汉代山东人,事白云上真为师,号华阳真人。又有道经说帝君原为青阳元气所化生的神,位居太晨宫,紫云为屋顶,青云为城池。全真道教奉为北五祖的第一祖。